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谢叠山①先生北行 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谢叠山先生北行

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

【注】①谢叠山:名枋得,南宋遗民,无世祖曾两次召他到大都,均被他拒绝。后被强迫北上,他绝食而亡。②两生:汉朝统一天下后,原为秦朝博士的鲁人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臣朝见的礼仪制度,回到鲁地征聘儒生,有两位前朝儒生不肯应征。

1.本诗多处用典,请结合颔联或颈联加以分析。

2.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示例1]颔联:①用诸葛亮和屈原的典故: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诸葛虽死,但《出师表》永远传于人间。②屈原在《离骚》中反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汩罗,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③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表达对谢叠山先生之“盼”;希望他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 [示例2]颈联:①用鲁地两儒生的典故:两生的行为虽然对秦朝的兴废不起什么作用,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声望的轻重,不出则重,一出则轻。②这里用来比喻谢先生到大都去关系到宋王朝的声誉。③诗人希望谢先生此行坚贞不屈、坚持到底。这既是对其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恳切的忠告:不能失节! 2.①在内容上:尾联写青山处处可埋白骨,只要死得其所,自是不朽。何须葬身故乡,赢得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呢。实际上是勉励谢先生宁杀身以成仁,忽求生以伤义。②在结构上:响应了颔联和颈联所用的几处典故,典故中所涉及的几位历史人物都坚守气节,赢得了后人称颂。③在主旨上:既表达了对谢先生的勉励和期盼,也是诗人的自警和自勉,同时还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作用。首先要读懂颔联和颈联的内容,明确典故与哪位历史人物什么事迹有关,诗人借用典故的用意是什么。以颔联为例:颔联的内容与诸葛亮和屈原有关。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诸葛虽死,但《出师表》永远传于人间。屈原在《离骚》中反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汩罗,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诗人借用诸葛亮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对谢叠山先生之“盼”,希望他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颈联引用鲁地两儒生的典故:鲁地两儒生两生的行为虽然对秦朝的兴废不起什么作用,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声望的轻重,不出则重,一出则轻。诗人希望谢先生此行坚贞不屈、坚持到底。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尾联的作用。首先要读懂尾联的内容,熟知尾联在结构上、主旨上的作用。本诗尾联写青山处处可埋白骨,只要死得其所,自是不朽。何须葬身故乡,赢得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呢。实际上是勉励谢先生宁杀身以成仁,忽求生以伤义。照应了颔联和颈联的几处典故。既表达了对谢先生的勉励和期盼,也是诗人的自警和自勉,同时还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采访。还,上茶盐利害,遂为转运使,三司户部判官。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时,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砦,积聚皆可给。未几,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时济。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既得旨,而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在贬所,专事浮屠因果之说,其所著诗并文亦数万言。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遣人致于洛守刘烨,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烨会众僚时达之,烨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感恻,遂徙雷州,亦出于揣摩也。在雷州逾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选自《宋史·丁谓传》)

【注】①砦:同“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B.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C.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D.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路”与“道”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福建路”大致相当于今福建省。

B. 蛮,古汉族自称华夏,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狄、北戎。

C. “除”与“拜”“迁”“授”等词一样,在古代都表示官员的任命。

D. 浮屠,本意是佛教徒或佛,而“佛”专指“先觉者”释迦牟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谓做边地稳定工作。在边地出现动荡时,丁谓以安抚为上,团结蛮人各部落酋长,使这一地区得以安宁。

B. 丁谓长于筹划治理。他采用以粮换盐的办法,解决了蛮地缺少食盐、施州军粮需要长途解送的问题,一举两得。

C. 丁谓玩弄权术,引火上身。丁谓与内侍雷允恭私自勾结把持朝政,后雷允恭犯事,丁谓为了促使自己立马处死了雷允恭,但还是受到牵连,遭到贬职。

D. 丁谓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在贬谪之所时,他煞费苦心,终于让皇帝知晓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且让皇帝为之感动,改换了他的贬谪之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无限忧道忧民的悲情。“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世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相融合。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意识相关联。

人总有所向往、有所追求,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乐道精神就是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此“道”可以是一种理论、学说,也可以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如茶道、花道。它们都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宁静、愉悦和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的精神获得了提升,情操获得了超拔,气质得到了陶冶。乐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获得“得道”的精神满足,颜回宁可放弃富裕的物质生活,而甘于贫贱。后来孟子发挥这种乐道精神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的大乐,是对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愉悦体验。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国儒学确立了人本思想。孔子仁学的核心是讲人,所以仁学也可称为人学或人本学。如“泛爱众,而亲仁”是讲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仁人。若无仁道精神,人本精神就不可能实现。战国时,战争频繁,人民苦难。睿智的思想家大都超越国家的局限,从天下人的视角来思考战争问题,墨子提出“兼相爱”的主张。“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孔孟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当儒学在强调“仁”要从自我做起的时候,就确认了个体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即是人本精神的确立。

儒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扬,都有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升了处贫贱而乐于求道的乐感精神;培育了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水能载覆舟的人道(人本)精神。在忧患、乐道、和合、人本四精神中,都蕴涵着笃行精神的意蕴。“君子不以言举人”,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张立友《儒学的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价值尊严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B. “士志于道”“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这类“志”与“忧”中能体现出儒学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以及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意识。

C. 乐道精神的“道”,可以是理论学说,也可以是高超的技艺,人们可以从中提升精神、超拔情操、陶冶气质。

D. 孔子的会堂也可称为人学,它以人为核心;“泛受众,而亲仁”就是主张要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仁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文精神既包含道德价值本身,又指向人的权利和责任。所以说,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

B. “忧患意识”“乐道精神”“人本思想”“笃行精神”都是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儒学中的表现。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大丈夫”概念中蕴含着以求道、得道为乐的精神。

D. “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孔孟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确立了人本精神。因此施行“仁”就可以从自我做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由此看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重点关注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B. 孔子在求道的历程中能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因为他能以求道、得道为快乐。

C. 孔子的仁学也可以称为人本学,其核心是讲人;可见,只要有了仁道精神,人本精神就一定可以实现。

D. 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于是强调知行统一,重视对人的行为的考察,故曰:“君子不以言举人。”

 

查看答案

对以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挖掘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八位行北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节目播出后,极大鼓舞了一线产业工人的工作热情,并引发强烈社会反响。(5月28日新华社)

《大国工匠》一共选取了8名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起眼,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体现。这些工匠可以说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

上内容,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有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房价高涨,市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进行调控。现在,房价已出现环比略降的态势。老百姓心里安定了,只要实现了住房梦,就能让社会稳定下来,而社会穗定下来,老百姓就一定能有满满的幸福感,国家也必然会富强起来。

①实现了住房梦,也不一定能让社会稳定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现代人指望能够通过理性对话去解决分歧,并且发展了对话理论。按照想象,①    ,对话的本质是以讨价还价代替真刀真枪的较量。在理论上说,假如②____,那么即使不能解决世界和平的问题,至少也能够为地区性的“永久和平”作出贡献。不过,语言博弈代替行为博弈的有效性一直都只是一个良好愿望。事实表明,③    ,对话只能解决一些无足轻重的分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