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正是危急存亡之时”,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罔”“殆”“徵”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 “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 “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 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 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否?”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 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B.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C.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D.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乃造焉                 造:到……去

B. 却行为道                     却:退

C.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 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 故事。

B. 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 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 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2)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下列语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 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何厌之有       厌:厌烦

2.下面句子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 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D. 将焉取之       焉:代词。哪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

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连婶心眼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    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表 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 “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 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 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2.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字不仅是单纯的指称符号,它还具有丰富的意蕴。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姓名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形成姓名的鲜明时代特色。

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主要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有些被学者认为是人名的文字,也可以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暂且悬而不论,让我们从周代谈起。

周代人的姓名,也正如周代文学如《诗经》一样,洋溢着一派质朴、随意、清新、犷野之风,与后世相比,周代姓名并不咬文嚼字,刻意雕饰,但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

周人常常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命名。春秋时期的晋成公,堂堂一国之君,名字叫黑臀,这肯定是由于晋成公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特别明显的缘故。以胎记命名的名字,在春秋时还有黑背、黑肩、黑肱等,可见春秋时的人们取名并不避粗鄙。

因身体特征而取名当然不仅限于胎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叫李耳,字聃,据后人考证可能就是因为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郑国有叫游眅的,“眅”的意思是眼睛的眼白较大。眼白太大在今天人看来也许是个缺陷,但周代人却可能以此为美。

不仅新生儿的身体特征可被用作进行命名的依据,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一些令人注意的事件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而也可据以取名。春秋时郑庄公名字叫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的。不是像通常那样头先出来,而是先出脚,生孩子脚先出来可能导致难产,为了纪念其诞生的艰难,庄公的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寤生。

春秋时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过于讲究。像牛、马、羊、彘等畜牲之名,春秋时人都取以为名,孔子有个学生就叫司马牛。蝎子乃毒物,令人闻之色变,但春秋时却有不少人的名字取自蝎,齐有公孙虿,郑亦有公孙虿,虿即蝎。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夫人生了太子,即后来的庄公,请教申取名之法。申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杜预对这五种取名方法的解释是:信即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即选择表示美德的字眼命名;象是根据孩子身体的某些特征命名;假是借用各种事物的名称命名;类是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眼命名。上面提到的郑武公之子“寤生”当属于“以名生为信”;“黑臀”“游眅”之类则属于“以类命为象”;“公孙虿”“赵盾”等名字则显然是“取于物为假”;鲁桓公的太子与他的生日是同一天,因而名之曰“同”,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至于“以德命为义”,如周文王名昌,寓希望周族昌盛繁荣之义。

申列举的五种取名途径中,至少信、象、类三类都涉及到孩子诞生时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现象,也就是说,周人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侧重于名实之关联,同时,由于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因此其命名亦必重视姓名的分类功能,这也就决定了周人在命名时必定要着眼于姓名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属性,而对姓名的美学属性则未加在意。

(摘编自刘宗迪《姓氏名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字不仅仅具有指称功能,还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 甲骨文中有些文字被认为是人名,但又存在其他理解,因此作者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悬而不论。

C. 周人常常根据人身体上的胎记或某个身体器官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取名,这些名字都很粗鄙。

D. 郑庄公诞生非常艰难,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并以此为他取名“寤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讲究,所以不仅会以畜牲为名,还会以毒物为名。

B. 周人可以根据出生情况或身体特征命名,也可以用美德字眼或借用事物名称命名,还可以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命名。

C. 鲁庄公取名为“同”揭示了其与鲁桓公的关系,即儿子与父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

D. 周人在命名时重视姓名的社会学属性而不在意姓名的美学属性,这与其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分析周代人的姓名,可以发现质朴、随意、清新、犷野是周代人姓名的特色,崇尚纯真天然是周代的审美风尚。

B. 周代时,郑国人游眅以“眅”为名,老子以“聃”为字,这说明在当时人们有以身体缺陷为美的风尚。

C. 《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取名方式应为“假”,而按照秦伯“以乱易整,不武”的解释,烛之武的取名方式应为“义”。

D. 周人虽然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但是在周代的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人取名并没有注重名实之间的关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