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家里的每个地方,你都再熟悉不过了:阳台的花草,客厅的鱼...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家里的每个地方,你都再熟悉不过了:阳台的花草,客厅的鱼缸,妈妈的衣柜、爸爸的收藏……家里的许多角落都有故事:抽屉收纳着记忆,书架记录了成长,晾衣杆晒着四季,厨房飘出饭香……

请以“家中,那些(或那个)_________的地方”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惬意、温馨、属于我、落满灰尘、被遗忘、留下岁月印迹…… ②主题明确,层次清楚。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

 

家中那些遗忘的角落 秋日的黄昏,纯带着一身的寂寞,走进了那片枫叶林中。踩着那些干枯,失去绿色的落叶,清脆的声音在脚底响起。纯蹲下去,慢慢拾起一枚,一颗泪珠竟无声地滴落在叶子上。 纯其实是喜欢上学的。记得第一次进学校,她就喜欢上了满脸笑容的班主任,老师那句"我不会以成绩来衡量你们"的话,让纯觉得有一种难言的幸福,有这样一个公平的老师,她不担心成绩不好的自己会不被老师喜欢,可是就在那次考试后,纯的座位却一直定格在后三排。班主任说,按考试成绩排座位,可以激励同学们奋发学习。 于是,纯开始认真了,她上课认真地听,下课认真地练,但由于基础太差,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座位依旧保持在原来的位置。纯发现,班主任眼睛的焦点总落在前排的尖子生身上,很少看后面。她尝试着上课偷偷跟旁边的同学讲话,搞小动作,可老师往往只瞟一眼,目光又聚集到了前方。纯的心开始有点冷了。一次,纯试着解答较难的练习题。她想了很久还是想不出来,便去找班主任,不料班主任说:"这道题你暂时放着,它对你来说确实有一点的难度。’’虽然老师的话语调极为平和,说话也极有分寸,可纯的心开始颤抖了。当她默默地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她看到了老师又满面笑容地给班上那些"重点中学苗子’’讲习题的身影。 纯握着落叶的手攥得更紧了,她不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了她希望,却又让她失望。纯想,或许我根本就是一片叶子,飘落地上,还要受风吹雨淋,被脚踩,直到碾成碎片。一阵风拂过,又哗哗地落下一大片残叶,纯站起来,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枯黄的树叶,她不愿再去踩踏它们残破的身躯。 夜幕中,只剩下纯那孤独的身影在秋风中摇曳。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注意先补充标题,然后围绕补充的内容行文,还要注意标题中的“家中“的限定,要体现出情趣和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 楼 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①游丝:蛛丝。

1.前人论欧词,有的说他“深婉”,有的说他“层深”,总离不开一个“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请以上片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体现这个“深”字的。

2.下片“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一句中的“缺”字历来被称为神来之笔。这个“缺”字作何理解?它有何妙处?

 

查看答案

按题目要求填空。

__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⑵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咏史》

⑶可惜流年,__________,树犹如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⑷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登金陵凤凰台》

⑸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化作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⑹《八声甘州》中使用拟人手法,同时借用长江水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不华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⑴执映长明灯读之    ⑵安阳韩性闻而

秘书卿泰不华家    ⑷公愚人哉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⑵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

3.请逐条概述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会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

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A. 置之外 忖 审时势 气

B. 以万计 落 见不鲜 定

C. 慢咽 倒 味同蜡 咀

D. 狼吞虎 喉 不成声 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