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不华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⑴执映长明灯读之    ⑵安阳韩性闻而

秘书卿泰不华家    ⑷公愚人哉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⑵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

3.请逐条概述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会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________

 

1.⑴策:策:通“册”书册 ⑵异:以……为异,觉得奇异 ⑶住宿 ⑷诚:诚然,果真 2.⑴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⑵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3.为听诵书忘牧牛,遭父怒挞仍不悔;深夜读书不惧鬼神;穿旧衣帽回乡被嘲笑也无畏;拒绝为官性豪爽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长大后他历览名山大川,广泛交友,拓展视野。他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和广博的见识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根据语境、语法来分析,同时可以联系课内所学内容、成语分析。“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从语境来看,是说王冕彻夜读书的情形,句中后半部分说“读之”,“之”指的就是前面说的“策”,可推知“策”同“册”,意思是“书册”。“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为形容词,后面却跟了宾语,应活用为动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异。“馆秘书卿泰不华家”,“馆”本为名词,但后面跟了宾语,应活用为动词,住宿。“公诚愚人哉”,从后面“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可以知道,“诚”表判断语气,果真。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翻译下列句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父命牧牛垄上”,省略介词“于”,“牧”,放牧;“窃入学舍”,省略主语“王冕”,“窃”,偷偷;“诸生”,学生们。第二句中,“不满”,用不了;“此中狐兔游矣”,这里就会成为战场;“何以禄仕为”,“何以……为”,固定句式。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逐条概述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然后逐条概括。第一件事,“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结果是“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第二件事,“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第三件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王冕后来之所以会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什么”,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解,主观方面主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付出的努力、表现出的精神;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时代家庭的影响、他人的帮助。而本题中问的是“根本原因”,应是从主观角度作答,即分析王冕的兴趣爱好、他的努力、表现出的精神等,如幼时听学生们诵读回家时连牛都忘记了,长大后的游历交友,等等,这些应都是他成功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

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A. 置之外 忖 审时势 气

B. 以万计 落 见不鲜 定

C. 慢咽 倒 味同蜡 咀

D. 狼吞虎 喉 不成声 吞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也许正是囿于非裔总统的身份,奥巴马无法对美国种族、司法等问题________。

(2)在《闯关东》剧本研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人士针对剧本内容,________,交谈甚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3)镇雄县城南部新区建设指挥部干部同50多位新村小组住户代表,围绕建设城市综合体、收回原种场土地的两个问题,________进行交谈。

A.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B.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C.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D.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各抒己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有可能体现其性格修养、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以“瞧,这个人”为题;(3)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景象壮阔,气势宏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颔联继首联之后接着描写远方景象: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冷风与寒灯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C. 本诗体现了杜甫诗歌注重对仗与炼字的特点,全诗前六句对仗,且十分工整;颔联中的“翻”“洒”用得十分贴切,可称炼字的典范。

D. 颈联叙事,说自己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

E. 末尾两句以图南的鲲鹏来比喻自己的志向远大,无可阻挡。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首尾相照。

2.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