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

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1.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2.(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 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 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 3.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 4.“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而本题的题干明确要求“在行文结构上”,故内容上的作用可以忽略。因是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与标题的呼应关系,与下文的关系。“也只是……而不是……”,这句话引出下文对父亲的回忆,同时与下文的“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呼噜”“呼噜”这是拟声词,父亲把腌制香椿说得非常生动。这是父亲对故乡“腌制香椿”的回顾,过程之详细体现出父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深。“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省略号的运用呈现出父亲当时说话时的状态,从说话的内容可以表现出父亲对敬仰者——总理的信任和追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A. 置之外 忖 审时势 气

B. 以万计 落 见不鲜 定

C. 慢咽 倒 味同蜡 咀

D. 狼吞虎 喉 不成声 吞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也许正是囿于非裔总统的身份,奥巴马无法对美国种族、司法等问题________。

(2)在《闯关东》剧本研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人士针对剧本内容,________,交谈甚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3)镇雄县城南部新区建设指挥部干部同50多位新村小组住户代表,围绕建设城市综合体、收回原种场土地的两个问题,________进行交谈。

A.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B.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C.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D.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各抒己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有可能体现其性格修养、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以“瞧,这个人”为题;(3)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景象壮阔,气势宏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颔联继首联之后接着描写远方景象: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冷风与寒灯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C. 本诗体现了杜甫诗歌注重对仗与炼字的特点,全诗前六句对仗,且十分工整;颔联中的“翻”“洒”用得十分贴切,可称炼字的典范。

D. 颈联叙事,说自己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

E. 末尾两句以图南的鲲鹏来比喻自己的志向远大,无可阻挡。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首尾相照。

2.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阳古道离人处,禾黍萧风听马嘶。

(2)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