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 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 ,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B. 论述诗歌时,刚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但其含义不同定,有时偏于“格”,有时偏于“调”。

C. 欧陌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铬”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D. 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B. 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时,“格’’指诗的格局、体制问题,指代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节声调,关乎情绪和感觉。

C. 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其不仅具有形式美、音乐美,而且在兴寄、诗教上要比唐诗好。

D. 现当代学者论述“格调”时,把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涉及精神境界、外在风范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上讨论其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B. 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文法都在此范畴。

C. 格调论除讨论讨论的崇古与创新、重内容与重形式、主情与主理的问题,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D. 古代很多人重视文章的传统道德与艺术品位,要求文章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健全情志,而且要使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

 

1.D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错误,原文“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 2.试题分析:“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于文无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是干净?“干净”在字典中的基本含义就是“没有尘土、无污染、无污垢”,也称做“清洁”。人们大都追求外表的干净,为了获得清洁的身体,人们常常舍得花时间、费力气去洗澡、做美容。我们重视外表的干净固然无可厚非,然而将内在的“干净”抛之脑后却是糊涂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在的“干净”更加值得我们孜孜以求,如高尚的心灵……

【注意】请联系上述材料,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艺术风格,但又注以清新之风,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B.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

C.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D. .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可见不但中西诗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论是风雨如晦、不绝如缕的艰难时局,还是盛世初开的如歌岁月,历史一直都是令人警醒的镜子,都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②昆曲从韵学、文学、音乐、表演的角度来讲,是在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根脉与儒学休戚相关

③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结成秦晋之好,真叫是举案齐眉,伉俪情深

④中国近日发布的“红色通缉令”,使涉嫌犯罪的外逃国家工作人员、重要腐败案件的涉案人员犹如涸辙之鲋,惶惶不可终日。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在飞机上,大家看到由三位中国乘客出手救治的外籍女子苏醒后,都拍手称快,用掌声向这三位中国乘客致敬。

A. ①②⑥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