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赫本被誉为女神,不仅仅因其貌美,貌美的人很多,并不能被全世界的人记住;也不是因为学历,比她学历高的比比皆是。但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修养这个概念,她在遗言里这样说: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

 

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人之长相,分体貌和心灵。五官之美如花开艳阳,直接;而精神之美似暗香浮动,需依托,靠修养方能呈现。 那什么是修养呢?是文明礼貌、知识文化还是清风明月、淡茶闲花,都对。因为修养是一个非常美好高贵的词语,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具体落到实处应该是一种尊重,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文化知识有关,但不是必然,主要来自家庭的影响和后天的修为。 奥黛丽赫本被誉为女神,不仅仅因其貌美,貌美的人很多,并不能被全世界的人记住;也不是因为学历,比她学历高的比比皆是。但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修养这个概念,她在遗言里这样说:"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向人抱怨;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双手;在年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这就是对修养最好的解读,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更是心灵之美与外在之美完美的结合。修养之美无处不在渗透影响着你的外在之美。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那么我们都是天使。她告诉我们手是用来劳动而不是索取的,脑是用来忏悔而不是偏执的。手不仅能解决自身问题还能帮助别人,脑不仅能原谅别人还可以让自身不断进步。我们身上的每个零件都有用处,那些喜欢到处释放物质垃圾和精神垃圾的人都是不健全的。 修养就是不管你有多强大,当你面对弱小时,你一定让他发出自己的声音,国与国是,家与家是,人与人更是。那些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都是动物的行径。 修养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饭馆里,一碗汤洒在你身上;公交上,一只皮鞋踩在你脚尖上。你咋办,即便别人不道歉又如何,让一切不快随风而去,让宽容化作坦然的微笑传递给对方,不是比崭新的西装革履更能展示你魅力无穷的绅士风度吗? 有些人吃饭,喜欢把菜翻来覆去,翻得底朝上再夹起一口,哪怕是一盘花生米或青菜都如此。这还不如那些一上来就狼吞虎咽的人率性,暂不说卫不卫生,也不说是不是贫穷年代遗留下来的陋习。我想说这种行为实际暴露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私和心胸的狭隘。这样的人不论外表多美,都会因他鄙俗的行为而让整个人黯然失色。 杨绛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学习不是狭隘的,不是为文凭学历,升官发财的,更不是酸文假醋,故作清高寡淡的。而是为了重新塑造我们自己的精神长相,让我们视野更开阔些,能以更好的视角来诠释这个世界。美,不在只在外表,更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自然外露。修养有了,美还会远吗? 【解析】试题分析:审题时要整体阅读材料,把握写作重点。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审读,确定立意。本材料围绕赫本女神展开论述,赫本被誉为女神,不仅仅因其美貌、学历,还因为什么呢?抓住关键句“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修养这个概念”。具体体现在“讲亲切的话”,“看到别人的好处”,“把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走路时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这些都是修养。修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综合以上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修养与长相;注重精神修养;内在美;内外兼修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有后人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老子认为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字,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节选自《老子他说》,有删节)

1.佛学和老庄学说共存的原因有哪些?

2.作者例举《红楼梦》等,意图是什么?

3.简要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梁实秋文集》)

1.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如何理解文中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3.本文末段中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中的稍异于是指什么?

4.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4)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铁关西馆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1)联系全诗,概括诗人“心常怯”的原因。

(2)赏析颔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的艺术效果。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明)金实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然则如之何而可?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也。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又尝疾遘几危,民彷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疾间,则刲羊豕,巷歌醉饱以相庆。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旬而成。此余所目见者也。

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属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内艰服除,来朝京师。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宁无蔽欺之弊?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毋致人曰:“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则甚不可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于私爱狎昵者             狎昵:亲昵

B. 之如子                   字:养育

C. 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直:只

D. 毋致人曰                 慎:谨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讳称人之恶/庶使军之部伍有稽,民之版图不乱

B. 君当知己者用/天子之所举用

C. 民驱牛车二百辆代役/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

D. 其得誉人/而见称贤士大夫之文章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2)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本文是一篇赠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