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病梅馆记 龚自珍 ①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病梅馆记

龚自珍

①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1.龚自珍,号         ,晚晴思想家、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未可明昭大(     )    (2)文人画士孤癖之 (     )

3.下列加点字活用情况与“以天下之梅”中的“绳”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家之产

B. 试使斗而

C. 予生之光阴

D. 取儿

4.翻译下面句子。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5.本文和《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倾向和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1.定庵 2.(1)呼喊,疾呼 (2)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 3.B 4.(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5.思想倾向:两篇文章都强调了顺应事物天性的观点。《种树郭橐驼传》认为种树应该“顺木之天”,尊重树木成长的客观规律;《病梅馆记》反对扭曲梅的天性,借此批判摧残人才的现象,呼唤尊重人才。 写作方法:两篇文章都是借助具体的人事来说理,一者借助种树,一者借助病梅,寓道理于形象中,文笔生动。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龚自珍的号,这是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人物的字号、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利用语法知识,联系课内所学,成语积累解答。“未可明昭大号”,联系语境“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前面说“心知其意”,后面说“未可……”,可见应是说不能明确说出来,再利用对称的关系分析“明诏大号”,“明”对应“大”,“诏”对应“号”,由此可以推测出“号”的意思。“文人画士孤癖之隐”,联系语境“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从“明告”一词来看,“隐”应是隐藏在内心的,再从语法关系来看,“隐”在此处应为名词。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活用情况与‘以绳天下之梅’中的‘绳’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首先分析“绳”的活用类型,“绳”本为名词,此处因其后跟了宾语,故“绳”活用为动词,约束;然后分析选项中加点词的词性,A项,“倾”为动词,可排除,此处“倾”为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穷”为形容词,可排除,此处“穷”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剩下BD两项,这两项的加点词都是名词,B项,“试使斗而才”,此处的“才”用活用为动词,显示才能;“取儿藁葬”,此处的“藁”,名词作状语,用席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句首省略主语“我”;“纵”,放开;“顺”,顺应,顺从;“毁”,毁掉;“棕缚”,捆绑的棕绳。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和《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倾向和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和写作技巧的把握。考生应分析两篇文章在思想倾向和写法上的相同点。《病梅馆记》,运用以梅喻人,借题发挥、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种树郭橐驼传》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

1.王维,字__________________

2.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B. 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C. 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从此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D. 从全诗看,诗人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3.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5)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爱莲说》中的“_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写给妈妈

①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②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

③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④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⑤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⑥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⑦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⑧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⑨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⑩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1.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

A. 文章第⑤段、第⑥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 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 “我”不懂事、不听话。

C. “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 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4.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 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请联系全文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 □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1.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

2.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方框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 虽  更   但

B. 既  也  而

C. 若  也  就

D. 尚  更  则

3.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 第②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 第③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 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4.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请举出陶渊明的一篇作品(篇名或诗句),来简要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某一种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在寺院里种了数十盆兰花。有一天他外出讲经,众弟子一时疏忽,数十盆兰花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打得花叶凋零。第二天,禅师返回寺院,弟子们忐忑不安,等待责罚。得知原委,禅师却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细细想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蕴藏人生智慧,昭示生活哲理。

以“人生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