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幸存者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幸存者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既有线索的设置,又有悬念的制造,故事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情节在人和狗的命运悬念中发展,牢牢地抓往了读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 本文对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既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尤其是多次描写到狗的眼神,作者想借此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助、矛盾、内疚、感激的心理历程。

C. 本文将人和狗进行了对比,在同样饥饿的状态下,人总是想着杀狗自保,而狗却始终守护主人,表现了人性的肮脏与狗性的善良,突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

D. 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如同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同时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2.本文采用的叙述视角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主人公的武器“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C 2.本文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作用:(1)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作者自由无碍地叙述故事。2)方便读者全面地了解故事,包括故事的背景全貌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3.(1)“尖刀”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小说的各主要情节,使故事更加紧凑连贯合理;(2)“尖刀”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磨制尖刀表现了主人公由于饥饿而动了杀狗求生的恶念,而唾骂抛弃尖刀又表现了其良知的觉醒,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3)暗示了小说的主旨,最后主人公因尖刀反射光线而获救,尖刀由杀戮的工具转变为救人的工具,表达了对于人性善良的褒扬以及善心终有善报的美好愿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人总是想杀狗”错误,因为最后人的良心觉醒,并未杀狗。另外本文的主题是表现人性的善良以及善有善报的愿景,并非“人性本恶”。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叙述视角。本文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作用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作用。如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读者全面地了解故事。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主人公的武器“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如“尖刀”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小说的各主要情节,使故事更加紧凑连贯合理; “尖刀”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磨制尖刀表现了主人公由于饥饿而动了杀狗求生的恶念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 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 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 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遣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三国志•吴书五》

1.《三国志》是中国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请写出其他三部史书______________

2.对张昭进谏的意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渊背魏,吴派去大将,将使魏忌恨吴,这不是万全之策。

B. 公孙渊声称是吴国属地,不是本心。如果他改变主意,又与魏国和好,吴国不是被天下耻笑吗?

C. 公孙渊向吴国求援,不是出自真心,如果魏国拉拢他,他又会反过来反对吴国。

D. 公孙渊假意投降吴国,过些时候他又会向魏国告密,有损于吴国的利益。 答:( )

3.张昭这个人物在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中出现过,当时魏军兵临长江,他是当时吴国的___________派。

4.对以下加黑字词解释错误一项

A. 权以(因为)        藩(藩镇割据)

B. 拜(授给官职)      相(代词,代他)

C. 顾命(临终之命)    恨:不满意

D. 谢(道歉)          笃(病重)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史记》片断,回答下面小题。

  ①甲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乙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乙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供,乙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③丙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在东收地。今以君子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④臣常游困于齐而气食铚人,丁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丁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丁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丁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

1.在①甲②乙③丙④丁处各填一个历史人物人名(可只填姓)甲:_______乙: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

2.对四个片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漂母的话怒中有揶揄之意,意在激励对方自食自立,建立功业。

B. 汉惠帝听完(乙)的一番话,表示十分赞同并决定按乙的治国纲领去治国,平天下。

C. (丙)在孝公面前谈论天下大势,制定战略大计:迫使魏东徙,秦占据黄河、崤山之天险,向东制服诸侯,卒成霸业。

D. 春秋时期秦国(丁)是足智多谋的老臣,文中“臣”便是由(丁)引荐到秦作官,帮助秦穆公完成霸业的。

3.对以上划横线的句子、加黑的词语理解正确的有:

A. “哀”是意动用法,“我以……为哀。”

B. “供”通“拱”“垂拱”“垂衣拱手,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

C. “畔”通“叛”;“乡”通“向”

D. “事”译成“侍奉”“止”译成“使……停留。”

4.根据以下《史记》片断,各自归纳出一个成语。

(1)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入。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战,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成语:___________

(2)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成语:______________

(3)帝(汉高祖)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成语:___________

(4)武安已罢朝,出止东门,召韩御史大夫(韩安国)载,怒曰:“与长子需(安国字)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成语:________

(5)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成语_______

5.对以下句子中的“谢”字的不同解释分类正确的一项。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③阿母谢媒人④谢家来贵门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⑦则与丰酒,哙拜谢⑧张良入谢

A. ①/②⑥/⑧④/③/⑤/⑦    B. ①/②⑥/⑧④/③/⑤/⑦

C. ①/②⑧④/③/⑤/⑥/⑦    D. ①②/⑧④/③/⑤/⑥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

  威王八年①楚大发兵加齐___齐王使淳于髡②之赵请救兵____黄金百斤③____车马十驷____淳于髡仰天大笑____冠缨索绝_____王曰______先生少之乎_____髡曰_____何敢____王曰_____笑岂有说呼_____髡曰_____今者臣从东方来_____见道旁有禳田者④___操一豚蹄___洒一盂___祝曰__瓯窭满篝⑤____污邪满车⑥____五谷蕃熟____穰穰满家_____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______故笑之____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⑦____白璧十双____车马百驷___髡辞而行___至赵___赵王与之精兵十万____革车千乘___楚闻之___夜引兵而去。

(选自《史记》)

  注释:①威王: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②淳于髡(kūn):齐人,滑稽善辩,多次出使诸侯国都出色地完成使命。③赍(jī)金百斤:把百斤黄金送人。④禳(ráng)田者:向田神祈祷丰收的人。⑤瓯窭(ōu lóu)满篝:瓯窭,狭小的高地。篝,笼筐。意为狭小的高地也能丰收,使谷类装满筐。⑥污邪(wūyě):低洼的劣田。⑦溢:同“镒”,古代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要求:

  (1)先在文中空格处加上标点

  (2)回答下题

  ①“笑岂有说乎?”有三种译句,哪句对?

  A笑难道有说的吗?

  B笑难道有高兴的吗?

  C笑难道有道理可讲吗?

  ②“冠缨索绝”中各词的解释哪一种是对的?

  冠:A戴帽子 B第一 C帽子

  缨:A饰物 B红缨子 C帽带

  索:A绳子 B索取 C尽,全

  绝:A停止 B穷尽 C断

  ③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查看答案

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2)《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3)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4)“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5)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