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下列各题。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下列各题。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乙】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清·吴敏树《书谢御史》 )

【注】①用事:掌权。②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削其籍:革去他的官职。④筇屐:筇,竹杖。 屐,登山用的鞋。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亦不详其姓字 .   详:知道

B.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C. 人避之,莫敢诘    诘:质问(责问)

D. 先生文章名一时    名:名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以为焉 .        故自曰醉翁也

B. 置酒而招之 .      今闻无罪,二世杀之

C. 有宠奴常乘和车出   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D. 他事削其籍以归     以是人多以书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乃 遍 游 江 浙 所 至 人 士 争 奉 筇 屐 迎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②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②乙文中人们称赞谢御史“此真好御史矣”,是有感于谢御史,可以看出谢御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③两文都写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的兴趣爱好,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D 2.B 3.乃 遍 游 江 浙/ 所 至/ 人 士 争 奉 筇 屐 迎 4.(1)粗布衣衫打满了补丁,盛粮食和酒水的器皿常常是空的。但心里很坦然。 (2)(先生)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5.①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 不畏权贵,敢于执法。 ③ 喝酒,写诗(“衔觞赋诗”或“饮酒赋诗”也可以)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含义解释能力。实词含义的解释,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句。还可以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注意D项,“名”的含义。名:为动词,出名,闻名。 睛:实词含义的解释,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句。还可以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D项,“名”不能理解为名气,如果理解为“名词”,那这一句意思是:先生的文章名气一时。显然是讲不通的。这里的“名”为动词“出名,闻名”之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实词和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项,号:名词。名号/号:名词作动词,起名号。B项,或:有时/或:代词,有的人。C项,以:表目的连词,可以不译/以:凭借。D项,假:借/假:借,借给。故选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局的语气词后应该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本句句意: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乃 遍 游 江 浙/ 所 至/ 人 士 争 奉 筇 屐 迎。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短褐穿结”:粗布衣衫打满了补丁;“箪瓢”:盛粮食和酒水的器皿;“晏如”:坦然的样子。(2)“曵下”:拽下来;“笞”:鞭打;以及句中省略部分补齐。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句意: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根据句意寻找。②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③根据内容寻找。“性嗜酒”“衔觞赋诗”“饮酒赋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 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

(4)去年,杨绛先生走完了她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安然辞世。她丰厚的文学遗产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6)九(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首场比赛,队员们顿时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队员,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7)“写文章要力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要尽可能用最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可用清代郑板桥的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异标新二月花”进行概括。

(8)2012年11月,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的战略命题时,引用了三句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__________________”和“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形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查看答案

某钻石婚戒打出了一条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试品析其好在何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改正其中的错误。

①“我成功了,”我喊了出来。“朋友们!”②为了这一刻,我顶着骄阳,踏着严霜,道路在脚下延伸;为了这一刻,我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挺起胸,成功在奋斗中缩短。③而现在,我将登上领奖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④这一次我终于握住了“成功”的手,虽然只得了一枚银牌,却是我血汗的结晶,是对我苦练的肯定。⑤我要将这一刻与我的朋友分享,是他们在我失意时为我鼓劲。⑥我要向教练保证,下一目标是以夺取金牌为目的!

(1)第①句的标点                  应改为                

(2)第②句的                一词应该改为                

(3)第⑥句应删去                                          

 

查看答案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

A. 读书旨趣是: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读书很挑剔,当作闲书来读。

B. 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范围很宽,读是为了消遣。

C. 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主要读经典名著,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读。

D. 读书旨趣是:从各类书籍中学哲学,不理睬畅销书,读中得到消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