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刘建芳 74岁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导陆谷孙,被学生们昵称...

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刘建芳

74岁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导陆谷孙,被学生们昵称为“陆老神仙”。

如今,年过古稀的陆先生保持着非常规律而忙碌的生活节奏——每天早晨7时左右起床;早餐后,快速浏览 当天英语新闻;紧接着,开始为明年即将付梓的《中华汉英大词典》审改校样。从这个学期开始,74岁的陆先生不再给 科生上课,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这件让他牵挂了20多年的事。

提及陆先生,他的得意门生、词典编纂团队亲密战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高永伟的语气里充满敬意。“陆老执教四十年,一直坚持为本科生开课,直到本学期才因身体问题,暂时离开复旦的讲台。他的英美散文课是很多复旦毕业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2012年,陆先生以最高票被学生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在其荣誉无数的一生里,这是他最看重的一顶 桂冠。高永伟介绍,陆老一直认为教书育人,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两个人,也是一件乐事。几年前,为了通晓世情,与时代 接轨,陆老曾把讲台搬上微博,在那里化身“陆老神仙”,与网友探讨“小清新”“萌 ”等新兴词汇的准确英译。无论在网上还是生活中,他都是那个乐观的老顽童,与弟子们亲密互动,是活词典,也是教科书。去年11月开始,他回归内心,独享静思,专注于词典编纂,不再更新微博。

“陆老神仙”负责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时,《英汉大词典》刚编完,这一干又是20多年。从“文革”期间被“发配去与字打交道”——编新《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便开始与词典结缘,一编就是一辈子。1991年出版《英汉大词典》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一字一句的苦心 斟酌背后,是一个求索者青丝变白发的不懈追求。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词典,而在陆先生眼里, 这份极为枯燥而漫长的工作,却乐趣无穷。

在复旦从教数十载,陆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言传身教,给弟子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回忆起当年跟随老师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经历时,高永伟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2001年底,我跟随陆先生读博。他首先让我们新人通读第一版,那时我们会把一本词典拆掉,随身带着, 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他想让我们培养对词典的感觉,包括一些微观结构、布局……先仔细通读,综合多方意见,参考众多资料,反复补充、修订、审定,然后还有层层审稿和校稿。”说这些话的时候,高永伟的语调不自 觉地变得温和起来,他说,“有陆老在,我们做得很安心。”

让高永伟印象最深的,是陆先生的淡泊名利——他很少接受采访,颁奖也是避之不及。四年前的师德标兵奖 ,就是高永伟代领的,“他太忙了,不想生活受到过多打扰,也不愿把时间耗费在领奖典礼上”。最近荣获第 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陆先生一如往常般低调,就像他面对媒体时反复强调的那样:编词典的 影响没那么大,而且是集体功劳,不能一个人顶着一组人的名义去拿奖。

孜孜不倦的“陆老神仙”,一直保持着活跃的创新思维,对词典的未来发展也有自己的构想。他认为,以后 的词典应该充满互动性,使用者同时也是编写者,互动性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他说自己编词典是寻章摘句老雕虫,时下也 需要更多精通科技的数字化人才。

修订、审定、审稿……一部词典在问世前要经历层层打磨,编纂幕者若无兴趣,无疑会深受煎熬。在陆先 生身边耳濡目染,高永伟早已学会享受这一份沉默、低调而内涵丰富的工作。“要培养对新词的敏感,你或许是第一个找到它最准确中文释义的人,你无形中会成为一个新词的发明者,这种乐趣难以言表。词典是文化的忠实记载者,看词典就像在看一幅历史画卷,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么 ”说这话时,高永伟眼中闪动着灼人的光芒。

                                    (摘编自《新民晚报》2014年12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陆谷孙人生的最好写照。陆谷孙教本科生、编词典等工作,为低调的他赢得了他并不怎样看重的各种荣誉。

B. 陆谷孙教书、编词典四十年,年龄虽大了,但思想依然年轻。他把讲台搬上微博,与网友交流,甚至设想将来的词典要有互动性。

C. 陆谷孙最初并不很愿意去编词典,他是被“发配”去编新《英汉大词典》的,但最终这份极枯燥而漫长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

D. 陆谷孙教书,得到学生的髙度认可;编辞典,获得社会给予的很大荣誉,他做这些事很快乐,并且把这种快乐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

2.陆谷孙的“低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写高永伟,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BD 2.①陆谷孙一生执教四十载,很少接受采访,对登台领奖避之唯恐不及,却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登台授课。 ②陆谷孙从“文革”期间被“发配”去编词典起,面对这份极为枯燥的工作,一编就是一辈子。 ③陆谷孙“淡泊无私”,对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陆谷孙面对媒体时反复强调编词典的影响没那么大,而且是集体功劳,不能一个人顶着一组人的名义去拿奖。 3.①高永伟是陆谷孙的高足,是词典编纂团队的重要一员,写高永伟的学问、身份就从侧面写出了老师陆谷孙的学问和学术地位。 ②从高永伟的亲身见闻、感受的角度来写,陆谷孙的事迹显得更真实动人,形象更丰满鲜活。 ③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使传记的内容更丰富了。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A项,“他并不怎样看重的各种荣誉”不准确,原文中说“陆先生以最高票被学生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在其荣誉无数的一生里,这是他最看重的一顶桂冠”。C项,“并不很愿意”有误,这一点在文中没有根据。文中只是说“从‘文革’期间被‘发配去与字打交道’——编新《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便开始与词典结缘”,并没有说并不很愿意。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陆谷孙的‘低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传主形象的分析和把握。“低调”是筛选材料的标准;“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本题的答案主要分散在文中,筛选的范围比较广,考生要细心阅读文本内容。“低调”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低调是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文中主要讲了三点:比如陆谷孙一生执教四十载,很少接受采访,对登台领奖避之唯恐不及;陆谷孙从“文革”期间被“发配”去编词典起,面对这份极为枯燥的工作,一编就是一辈子;陆谷孙“淡泊无私”,对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陆谷孙面对媒体时反复强调编词典的影响没那么大,而且是集体功劳,不能一个人顶着一组人的名义去拿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 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 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 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 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 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 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 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 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 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 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 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 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 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 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 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表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上的 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 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 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 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 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 是以文化来定义。

C. 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历史上 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D. 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 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 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B. 汉朝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 传统。

C. 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 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 人农村。

B.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迸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 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D. 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 仲舒、司马迁等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鹞子抓住了栖息在大树上的一只夜莺。正要吃掉它,夜莺请求说:我这么小,填不饱你的肚子,如果你真的缺少食物,就应该去找更大的鸟。鹞子回答说:如果我放弃到手的食物去追求那渺茫的东西岂不成了傻瓜?”“那你永远成为不了一只翱翔天宇的雄鹰。夜莺临死前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家庭教育的部分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对家长给予的压力时,男孩女孩的不同选择。

方   式

男孩

女孩

和父母沟通寻求理解

36.26%

45.38%

向同学倾诉

4.12%

7.12%

忍耐

46.56%

27.51%

向父母反抗

6.67%

4.51%

 

 

材料二:调查家长对男孩的了解程度时,父母选择比例较高的三个选项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喜欢的老师”“孩子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选择比例较低的选项是“孩子近期最大的愿望”“孩子不愿提的缺点或糗事”“孩子最崇拜的人”。

(1)通过阅读材料(一)的图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2)结合材料(二)的调查结果,请你就家长在加强和男孩沟通方面给出两条建议。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等“身”,__,具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著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丰硕成果令人敬仰。但是,__,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因此,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