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乌   米

〔俄〕阿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1.( 1 )幽怨中充满希望。 (2)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氛围,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手法:(1)衬托(以动写静,以景写人);(2)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l) 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2)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3)暗示人物的命运。 3.形象:(1) 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2)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作用:(1) 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实感;(2)“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3)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1)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解析】 1.试题分析:(1)可结合小说背景及歌声的描述分析作答,如“七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可概括出“幽怨”;“ 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A响起采,充满了喜悦和希望……”可概括出“充满希望”。(2)可从内容、结构、文体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根据歌声内容可得出乌米的性格;“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乌米的坚韧执着;结构上,“反复”的唱,自然能感动读者,从而唤起读者的同情;在文体上,可从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角度作答。 2.试题分析:从第五段第一句内容写乌米来看,写景是为了写人,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故得出衬托的手法。由“石堆”“土屋”“蓝天”“大海”“潮声”等可看出运用了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的手法。景物描写的作用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感、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 3.试题分析:可从小说中“我”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及言行举止,或者流露出的情感及议论性语句进行分析,如“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表现了“我”对她的同情;“我”在文中的作用,可结合着第一人称的几个常用的作用如“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线索”等方面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

B.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2.王熙凤初见黛玉有哪几个动作?意图如何?

3.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然秦以区区之地            ②何乃太区区

B. ①谷不可食                 ②不杯勺

C.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秦     ②强国请服,国入朝

D. 公济私                      ②善于物也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①弃甲曳兵走                          ② 吾尝终日思矣

B. ①翟景、 苏厉、 乐毅徒通其意          ②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

C.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D. ①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

 

查看答案

下列与课本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是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D. “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有位小学生超有感情地朗读视频走红网络。在网上被转过万,评论过万,点赞就有4万,就这一事件在微博上引发热议。微博用户颜宴评价:“孩子的纯真和善良应该得到保护,尽管其他同学发出嘲笑声,但这小男孩一定是由一颗温暖的心,相信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微博用户手表达人小伟xi评论道:“朗诵节目会向你发出邀请函的。”;微博用户寒云L:“那不能说嘲笑吧,觉得好笑笑一下是人的本能。”

对于上述评论,你有什么思考?请综合材料确立立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