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骄阳 汪曾祺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骄阳

汪曾祺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导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这谁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谁给他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热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自家纳的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歘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神智很清醒,你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姓名:舒舍予  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身份的交代,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C. 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 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做铺垫。

E. 作者冷静地反复叙述这个人“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个动作的四次重复,笔端凝注了无限的悲怆与沉痛。

2.小说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老舍先生的遭遇包括死亡,均由几位当事人眼中看出、口中道出,这是侧面描写的方法。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DE 2.①自尊刚毅:有强烈的自尊心,为保气节,以死抗争,可杀而不受辱。②赤胆忠诚:“将心托明月”,他热爱党,爱自己的国家。③严谨清正:衣服穿得干干净净,人自杀了,上衣和手杖还整齐摆放。④善良亲切:临去世前见到顾止庵依然打招呼。 3.①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上午到中午到晚上,主人公一直坐在长椅上,内心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挣扎。 ②通过描写知了、蝴蝶、蛐蛐、油葫芦等的热闹和喧嚣,衬托了主人公安静的外表下不平静的心情。③以景衬情,表达了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悲剧命运的沉痛、悲愤的心情。④渲染一种悲凉气氛,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4.①侧面描写写作难度较小。老舍自杀前的复杂激烈的心理冲突比较难以把握,作者采用侧面描写,避免了与死者的直接对话,以“可见”表现“不可见”,用“可说”暗示“不可说”。 ②侧面描写也避免了凄惨恐怖内容的展现。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老舍之死,于和谐恬淡中寄寓悲剧。使文字纯美而有震撼力,具有独特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③能使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小说借三个人物的对话既写出了老舍先生的不幸遭遇,更写出普通世人眼中的老舍先生的性格品质,流露出的对老舍先生的同情、理解、敬仰,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最真实的表达,同时也促使人们对那场浩劫进行反思。 ④更好地体现了老舍先生作品的特点。市井百姓一直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主角,本文中的三个小人物也是最平常而真实的市井百姓,作者以这一方式表达了对老舍先生的怀念和崇敬。 【解析】试题分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C. 《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 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 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 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D. 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 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 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就要努力摆脱名利富贵等种种牵累限制。

D. 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走出国界的毛泽东诗词

汪建标

一代伟人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位在当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与词人。“近代诗词谁堪比,文人诗家崇又惊”,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际上亦魅力无比。

毛泽东诗词的魅力,首先来自作品的思想性和他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来自其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架构起的诗词意象的新颖与独到。但凡是品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为其诗词那“横空出世”的独特魅力所激动、所感染。

正因如此,经过公开发表及普遍传播,毛泽东诗词逐渐凝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深层积淀,而且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宏伟的艺术气势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艺术珍品。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英译文收进《西行漫记》向全世界披露,标志着毛泽东诗词正式走出国门、迈向国际。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毛泽东诗词》被大量翻译成英文,先后又被转译或直接翻译成法、俄、德等其他数十种语言文字。与此同时,国外的学者专家还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评介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文章和专著。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把毛泽东诗词作为诗歌艺术专门课题进行研究,凡此种种,都深深体现出毛泽东诗词无与伦比的国际魅力。

毛泽东诗词为第三世界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民族自信。毛泽东诗词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风暴给予了热情的讴歌和赞扬,并对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给予了热情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崇高国际主义豪情壮志的诗词是两首《念奴娇》以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娇·昆仑》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理想;《念奴娇·鸟儿问答》则对未来世界作了展望:“试看天地翻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表达的则是坚决与国际上的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甚至连整个地球也不过是一个“小小寰球”,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魄!1960年5月,毛泽东接见古巴、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代表团时,其中一位外宾说:“主席的诗在拉丁美洲流传很广,人们非常喜爱,很受欢迎。”毛泽东诗词为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留下了反抗压迫、勇往直前和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把毛泽东诗词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这是毛泽东诗词国际魅力的一大独特表现。

毛泽东诗词不仅在第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人物的极大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元首和政要,为了同毛泽东见面时好借他的诗词活跃谈话气氛,在来中国之前都要先“恶补”毛泽东诗词课。美国总统尼克松上世纪70年代初首次来中国访问,见到毛泽东后的第一句话就说:“读了您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您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又说:“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从尼克松念毛诗这件事,可见毛泽东诗词国际魅力的一斑。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外国诗人这样深情地赞誉毛泽东。由于影响巨大,毛泽东诗词在国际上获得了崇高评价。德国知名人士施特劳斯说:“毛泽东把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动乱不安、饱尝最严酷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国引进了新的时代,并且用美妙的诗词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历史进程,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美籍著名学者特里尔在其著名的专著《毛泽东传》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毛泽东是一位领袖、军事指挥家、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法国汉学界则把毛泽东称为“东方诗神”。上述国际人士对毛泽东及其诗词的评价都比较客观公正,让我们多视角见证了毛泽东崇高的人格力量以及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国际魅力。

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永远不变。

(2013-12-23《解放军报》,有删节)

1.“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怎样理解这句话。

2.本文在阐述毛泽东诗词独特魅力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简要概括。

3.“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际上亦魅力无比”,“国际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简要概括。

4.文章说:“但凡是品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为其诗词那‘横空出世’的独特魅力所激动、所感染。”请从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中找出“横空出世”的诗句,体会其独特魅力。(至少三例)

 

查看答案

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1.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以“鱼翔浅底”中的“翔”为例说说这一用法。

2.这首词中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请结合实例简要分析。

3.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深刻的含义?

 

查看答案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辑严密。

在《沁园春·长沙》里,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却_____________,不禁满腔悲愤:“________________”。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词人虽然没有正面作答,但读者可以体会,祖国大地应该由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同学少年”,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来主宰。这个问题的提出,像____________,唤起了人民的觉醒。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品,但不仅仅是一般的艺术品,而更为根本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评说春秋、飞扬情志。

B. 毛泽东诗词乃是笔锋运行于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之间,却包含着雄伟的气魄、巨大的智慧和从容的风度。

C. 在历史的旷野中,毛泽东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正是这一不断延伸的历史时段,它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长的审视距离。

D. 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理想史、奋斗史、创造史和建设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