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刘禹锡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刘禹锡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

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

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

闲人占闲景,酒熟且同倾。

[注] 鞲鹰: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

(1)这首诗写出了一副怎样的秋景?

(2)作者在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3)这首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 宁静又蓬勃(满怀生命力)的秋景。答出“蓬勃(满怀生命力)”才能给分。 (2) 手法:①多感官描写(视听结合)。视觉——色,形(衰、迥);听觉——秋林微声:景物描写多彩多姿。②反衬。“林秋微有声”有声衬无声;或衰残、强笑的木槿化、盛景已远去的垂首将谢的(好似因害羞低头,多情一般的)莲花反衬燕、鹰的充满力量,满怀志气的豪情。③移情(拟人)。槿衰犹笑,莲迥多情。檐燕心动,鞲鹰气生。把人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存在的景物身上,借景物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矿大、豪迈的感情。 (3) 檐下的燕子感秋意搏击长空飞归之心已动,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感秋凉而俊逸之气顿生。诗人借燕、鹰这样的飞禽,表达了秋意带给生命的不是衰残和寂寥。而是令人振奋的惊人力量,更是志士自强不息的志气和积极、乐观、旷达的豪情。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分析所刻画的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景主要集中在中间两联,即:“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通过对“槿、莲、檐燕、鞲鹰”的刻画,描写了一幅宁静又蓬勃(满怀生命力)的秋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

B.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    期:日期

C. 智伯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 韩、魏而击之    翼:从两侧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智伯亡也    先主所属也

B. 三家以国人围灌之    今约胜赵三分其地

C. 人事知之    是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 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阴与张孟谈约

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是非反而何

B. 吾何走乎

C. 何伤也

D. 子何以知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 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 客家土楼从一个圆心出发,以不同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如同湖中水波,环环相套,温馨又壮观。

C. 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几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 苏州园林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势、地貌、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因地制宜,依形就势。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西方的一些建筑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B. 《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 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每个建筑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 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 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C. 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 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建筑构思上表现出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突破了空间意识向时间进程转化的追求,远方的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已收入建筑人为布局中。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各异。《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含义深刻,言辞雄辩。《孟子》想象力丰富,变幻莫测,挥洒自如。《荀子》朴实深厚,取譬精审。

B. 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他们两人也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江雪》代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辉煌成就。

C.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作品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赋”“比”“兴”。

D. 盛唐诗坛有两大诗歌群体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常建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幼孩(养育)        春服成(已经)        雨泽下(流入)        为国礼(用)

B. 名我当(本来)        君子(等待)        稍异(修建)        俊秀(弟弟)

C. 早织缕(起来)        有以也(确实)        有神护(大概)        往往而(这样)

D. 舍瑟而(起来)        移之官(道理)        之国(车辆)        其固然(顺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们同样相信若干年后,留存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除了肆虐的风雪、急切归家的面孔外,一定还会有一种城市精神,那就是:守望相助,风雪同行。

B. 铁总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铁路推出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服务,是为了适应旅客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为旅客乘坐火车旅行提供一项增值服务。

C. 与会专家指出,重点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已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D. 北大不久前宣称,明年自主招生时将拒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