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厄瓜多尔的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生长着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自行移动的树木——行走树。它有着极其复杂的根系,根可帮助它不断地向阳光充沛的地方移动。在奔向太阳的旅途中,“行走树”每天可移动2到3厘米,每年可移动20米远,照树的标准计算,堪称是一场马拉松。而且,树能在向阳方向长出新根,帮助其缓慢“行走”,老根则会慢慢死去……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和坎坷呢,美国著名盲聋教育家海伦·凯勒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坐标。 海伦从小因病被幽闭在盲聋的世界里,再也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听不到悠扬悦耳的旋律,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渴望拥有三天用眼睛感受光明的时刻。为了实现梦想,她以顽强的精神扼住命运的咽喉,努力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从早年的懵懂无知,到与安妮·苏立文的师生情谊,再到难以忘怀的哈佛生活,海伦那朴实无华的文字使我们感受到她的睿智和人格魅力。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无语中度过了“牢房一般的阴暗”的余生,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使者, 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遒劲的生命之歌为我们鼓足了前行的勇气。 海伦﹒凯勒不平凡的一生,让我联想到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的张海迪。张海迪五岁起高位截瘫,却执着地怀抱“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理想,自学成才并积极回报社会,以自己的言行让后来的有志青年读懂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和海伦、张海迪相比,健康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美好的时光和幸福的生活,决不能虚度光阴,更不能总把条件差、困难多当作自欺欺人的借口。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来听听海伦·凯勒为我们给出的启示吧,成功不在于先天条件的优劣,而是要看是不是有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信念。 人生是面镜子,是种态度。我们微笑,她就亮丽;我们乐观,她就绚烂。逆境只会磨练我们的意志、增添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用自信、自强、自立去照亮属于自己的梦想吧! 就此题目而言,我们如何从材料中寻找“立意点”? 1、根可帮助它不断地向阳光充沛的地方移动。 2、在奔向阳光的旅途中,“行走树”每天可移动2到3厘米,每年可移动20米远。 3、树能在向阳方向长出新根,帮助其缓慢“行走”,老根则会慢慢死去。 寻找到“立意点”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从哪个角度(或者说向哪个方向)展开纵深思考,由“物”到“人”,材料说得虽然是“自然”,但我们写作时所应该思考的着力点应该是“人”,是人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办,人在社会中应该怎么办,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命所可能面对的一切,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建立一个意识:不论文字如何包装,作文的着眼点最后还是会落到“人”“生活”“社会”的思考上来。 如何搭建文字表面与你所持意识的桥梁,那就要用到联想,用到类比和迁移 能力。 从第一个立意点出发,我们可以参透“阳光”一词的比喻义,阳光是什么?阳光是生命力之源,阳光是希望,是梦想,是目标,是自己追求的东西,那么向着阳光移动就可以理解为向着梦想出发,向着理想迈步,向着目标努力,阳光可以让树活得更旺盛,梦想可以让人的生命更充实更快乐更高尚更有价值,这就是基于“原点”展开的感悟和联想。 从第二个立意点出发,我们可以注意材料所列举的那些数字:每天可移动2到3厘米,可谓慢矣,几乎可以被人肉眼忽略,就是这二三厘米,“行走树”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做到,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前行,何时才能到达目标?这是触发人思维的第一层面,虽然树的行走非常缓慢,缓慢地几乎让人忽略,然而这一年下来,它竟然可移动20米远!这一组数字的对比,会让你受到内心的震撼,更会启发你思考一些更深刻的东西——积跬步,可以远至千里,积细流,可以汇江河;任何远大的目标,都是从最初的看似最简单最平凡的小事做起! 那第三个立意点呢,为了实现行走,树一边是在向阳的方向生出新根,而另一面的老根慢慢死去,这树之所以能够最终“行走”,一方面得力于向阳方向的新根长出,但另一方面也和老根的慢慢死去密切相关,如果只关注向阳的新根长出而忽略了老根的自动让出,这棵树最终恐怕也无法行走! 找到触发思维的“原点”了,也从这个“原点”确立了思维展开的角度了,下面的问题当然就是在各个角度下,如何确立文章最佳立意了。 从文章不同的“原点”出发,找到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觉的角度。 从确立的角度入手,拟出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说,手头又恰好有典型材料可用的最佳立意,做到这一步,虽然文章还没有动笔,其实已经完成一半了——每一个同学都知道,一旦脑子里有了“谱”,真正下笔写一般也就是25分钟到40分钟的时间! 从第一个角度,我们不妨拟出 1、追逐梦想,再慢也要前行 2、让梦想照进生命,用努力点燃未来 3、青春梦想,照射生命最灿烂的阳光 从第二个角度,我们不妨拟出1、追梦路上,再慢也要前行 2、积跬步,达千里;汇细流,成江海 3、积小善,成大德 4、不经意地善,谱成最美好的诗 从第三个角度,可以拟出1、牺牲小我,有时是为了更好前行 2、不论取与舍,只为梦想 3、离开,有时是爱的另一种形式。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孔之见,权充引玉之砖,冀望给大家奔跑助力。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就此题目而言,我们如何从材料中寻找“立意点”? 1、根可帮助它不断地向阳光充沛的地方移动。 2、在奔向阳光的旅途中,“行走树”每天可移动2到3厘米,每年可移动20米远。 3、树能在向阳方向长出新根,帮助其缓慢“行走”,老根则会慢慢死去。 寻找到“立意点”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从哪个角度(或者说向哪个方向)展开纵深思考,由“物”到“人”,材料说得虽然是“自然”,但我们写作时所应该思考的着力点应该是“人”,是人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办,人在社会中应该怎么办,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命所可能面对的一切,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建立一个意识:不论文字如何包装,作文的着眼点最后还是会落到“人”“生活”“社会”的思考上来。 如何搭建文字表面与你所持意识的桥梁,那就要用到联想,用到类比和迁移 能力。 从第一个立意点出发,我们可以参透“阳光”一词的比喻义,阳光是什么?阳光是生命力之源,阳光是希望,是梦想,是目标,是自己追求的东西,那么向着阳光移动就可以理解为向着梦想出发,向着理想迈步,向着目标努力,阳光可以让树活得更旺盛,梦想可以让人的生命更充实更快乐更高尚更有价值,这就是基于“原点”展开的感悟和联想。 从第二个立意点出发,我们可以注意材料所列举的那些数字:每天可移动2到3厘米,可谓慢矣,几乎可以被人肉眼忽略,就是这二三厘米,“行走树”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做到,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前行,何时才能到达目标?这是触发人思维的第一层面,虽然树的行走非常缓慢,缓慢地几乎让人忽略,然而这一年下来,它竟然可移动20米远!这一组数字的对比,会让你受到内心的震撼,更会启发你思考一些更深刻的东西——积跬步,可以远至千里,积细流,可以汇江河;任何远大的目标,都是从最初的看似最简单最平凡的小事做起! 那第三个立意点呢,为了实现行走,树一边是在向阳的方向生出新根,而另一面的老根慢慢死去,这树之所以能够最终“行走”,一方面得力于向阳方向的新根长出,但另一方面也和老根的慢慢死去密切相关,如果只关注向阳的新根长出而忽略了老根的自动让出,这棵树最终恐怕也无法行走! 找到触发思维的“原点”了,也从这个“原点”确立了思维展开的角度了,下面的问题当然就是在各个角度下,如何确立文章最佳立意了。 从文章不同的“原点”出发,找到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觉的角度。 从确立的角度入手,拟出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说,手头又恰好有典型材料可用的最佳立意,做到这一步,虽然文章还没有动笔,其实已经完成一半了——每一个同学都知道,一旦脑子里有了“谱”,真正下笔写一般也就是25分钟到40分钟的时间! 从第一个角度,我们不妨拟出 1、追逐梦想,再慢也要前行 2、让梦想照进生命,用努力点燃未来 3、青春梦想,照射生命最灿烂的阳光 从第二个角度,我们不妨拟出1、追梦路上,再慢也要前行 2、积跬步,达千里;汇细流,成江海 3、积小善,成大德 4、不经意地善,谱成最美好的诗。 从第三个角度,可以拟出1、牺牲小我,有时是为了更好前行 2、不论取与舍,只为梦想 3、离开,有时是爱的另一种形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句子,仍以“理想”为话题,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保持一致。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是攀登的绳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四川一地名)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账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就把人带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

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象征/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

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黄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两项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描写了阳光的明艳、小鸟的欢乐、甘蔗拔节的清脆声,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物表现了林徽因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B.从大足考察回来后,林徽因因劳累、风寒,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说明野外考察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

C.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林徽因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因为音乐是他们夫妇俩的药品和粮食。

D.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书籍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从这些书籍中她重新汲取到了力量。

 

E.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为她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

2)文章塑造了林徽因坚强的形象,赞美之间是如何满足传记作品客观真实的要求?

3)在林徽因最艰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她走过这一段人生之路的?请简要分析。

4)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______,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白。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边上闻笳三首

杜牧

其二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其三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一首诗的结构,前两句写景,景中蕴含悲愁情怀,后两句点明主旨,抒发乡愁之感,该主旨与第二首相同。

B. 第二首诗的结构,第一句叙述胡儿吹笛,第二、三句写景,寒雁听笛声惊飞,连绵不断的春风每天都吹不散,最后一句点明主旨。

C. 第一首诗色彩对比鲜明,先列出了草儿绽出了新绿,再说杨树不见春的绿色,与后面呈现茫茫白沙、悠悠白云进行色彩对比。

D. 第二首诗虚实结合,实写胡儿吹笛声的哀苦程度,以及诗人听后的感受如何,虚写则通过寒雁惊飞,写对笛声产生的反应。

E. 杜牧诗风流畅自然,这两首诗也流畅自如,郎朗上口,言近而旨远。

2.两首诗选取意象的目的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军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平之。移镇西宁。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报可。宣德初,昭以卫军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上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从之。五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之。长驱至曲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外。捷闻,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至阔台察军,俘获甚众。进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寻进右都督。时阿台、朵儿只伯数寇边。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三年复右都督,八年以老召还。明年卒:

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 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

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八年总兵官 充:担任    B. ,玺书慰劳 闻:听说

C. 绥德二千里 抵:到达    D. 时平则将略无由 见:通,表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 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中土,则指中原地区。

C. 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即指永乐八年、宣德七年春。

D. ,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B. 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C. 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 至而老的罕果叛

D. 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乐年间,史昭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和总兵官。他在镇守凉州时 平定了土军老的罕和虎保的叛乱。

B. 史昭驻防西宁时,因戍守将士无暇耕种土地,便向朝廷请求允许随军家属愿意耕田者耕种土地以补充军粮,得到朝廷的应允。

C. 史昭驻防宁夏时因宁夏孤悬河外,经向朝廷请求,增设了哨马营和烽火台,大大巩固了边防,史昭也很快被提拔为右都督。

D. 史昭曾被兵部尚书王骥等检举,但朝议认为他戍守边境长久。光镇守西宁就长达20年,又加熟悉带兵打仗,就没有更换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

(2)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