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又是这句话。

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9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再后怯怯地问话,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理解、关心的变化,这是小说的细腻之处。

B. 李娟听弟弟在电话里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于是也开始思念母亲,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感受母女亲情,所以流下了泪水。

C. 弟弟回到家里过年,而且还帮母亲劝姐姐回家过年,说明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鲜明的孝子形象。

D. 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在家 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忧虑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

 

1.D 2.写年关越来越浓的年味。(1)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2)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亲买礼物,母亲自然盼望女儿回家团聚。(3)为下文写李娟为母亲买新年礼物作铺垫(或“引出下文写买新年礼物”)。(4)反映了在外为生活忙碌的打工者家中老人得不到陪伴的矛盾现实。 3.6.(1)表现在外打丁者的艰辛;(2)儿女们只关注对老人的物质供给;(3)对老人来说陪伴比物质更重要。(4)反映了在外为生活忙碌的打丁者家中老人得不到陪伴的矛盾现实。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由思念、期盼到理解、关心的变化”错误,原文没存反映这一信息;B项,“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错误,原文没有表现这一想法;C项,“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错误,“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鲜明的孝子形象”一句中“着力”“鲜明”用语过重 2.试题分析: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写年关越来越浓的年味。然后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为下文写李娟为母亲买新年礼物作铺垫以及主旨的方面分析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传统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一个民族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用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 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这样,日积月累,署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血肉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够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够不涣散,一个国家如何能够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便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才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观其与之前的异同,虽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

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

B.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习俗、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但并不约束个人的意志自由。

C. 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童、集团的象征,保证了民族的存在、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

D. 文化传统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时间的变化吐故纳新,筛选整合,发生缓慢、渐进的变化,也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内容。

2.下列表述不是阐述“文化传统形成过程”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语言,也就有了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即共同心理状态。

B. 民族的每个成员,在民族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

C. 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并转化为该民族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童,逐渐积累,最终形成文化传统。

D. 文化传统无处不在,文化传统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淡化,生活中的某些新的因素,经过筛选整合,也会成为文化传统中的新成分。

B. 一个民族的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其结果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根本无法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C. 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接触,交流碰撞后的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会成为使自己的文化传统发生变化的新成分。

D.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接受外部世界影响从而产生变化的一种文化传统与之前相比,虽不一定面目全非,但会让人觉得陌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公共区域提供的自行车有偿共享服务。用户可以随时扫二维码取车用车;结束使用后,将车辆停放至规定安全区域以方便他人取用。如今,在遵义城区各条主干道上,随处可见共享单车的身影,人们出行又多了一种选择。与此同时,将共享单车二维码刮花、上私人锁、放任儿儿童骑车等乱象也频频出现……

你怎么看与共享单车有关的现象?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贵州设计师石昌鸿耗费2年时间为中国34个省市重新设计了“名片”,这此名片一般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下图是他设计的“贵州”名片。请简要分析其构图要素,并指出寓意。(80字以内)

     

 

查看答案

概括下列材料主要内容,要求言简意赅,含标点不超过60字。

不知何时起,晒抓到娃娃的照片、吐槽被抓娃娃机“虐”开始在微博和朋友圈流行。地铁口、餐厅口、商场拐角、电影院门口,甚至卫生间门口,都被娃娃机占领。这些本该乖乖待在游戏厅里的抓娃娃机好像上演了一场大“出逃”,开始野蛮生长,据业内人士透露,从2013年开始,抓娃娃机出货量几乎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的抓娃娃机总是已经超过130万台,抓娃娃机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小城市,疯狂圈粉,连明星也未能免俗,迪丽热巴、TFboys的王源、“国民老公”王思聪等都曾被打抱不平以过抓娃娃时的“认真脸”。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厅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少读而不求甚解。  ④多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