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没有丑的树和花 我手中拿着学生的名单,莫名的烦躁起来.先不必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了,46名学生中竟然有27名男生,19名女生,也不必说后十名的学生全部都是男生了,更不必说这些男生中有多少是刺头难缠的了,仅是前面优秀的学生竟找不出一个出众的班干部来!当我向前任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心情再也平静不下来了.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这不是一个容易带的班,虽然我不愿承认我的这批学生可能会很差,可是脑子里这个念头却如雾气弥漫一般挥之不去. 可是,分给我的就是这样一个班,能不管吗?能放弃吗?在我还没有真正了解他们之前?此时,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不!决不!不想了,打开电脑,看看我去年记录的班级成长情况,这时,看到了我曾记录的这样一段文字: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花园的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界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读着这段文字,我豁然开朗了,我的学生不正是这些树和花吗?这些树和花也许不是那样挺拔,那样惹人喜爱,有的可能长歪了,有的可能多生出个枝叉来,有的生长在山间田野,有的躲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可是正是这些不同的树和花才把世界点缀的如此多姿态多彩啊! 再次打开学生名单,我欣喜的发现,我有一座如此美的花园啊!这里有27棵树,有19朵花,他们正茁壮成长,只待有人来修剪,他们想让自己更挺拔、更芬芳,啊,我要好好经营我的花园了! 【解析】试题分析:参考立意:(1)发现。美无处不在。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世界是美的。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2)美丑。美丑往往在于意念。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3)意外。留心生活,不经意间可能会有很大收获。(4)打破封闭。我们内心里潜滋暗长了许多以利己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封堵了我们感受美好事物的通道,其实我们的悲哀恰来自我们自身,来自我们自己的封闭。(5)清净了丑陋低俗的想法,就能走向完美之路。如果写帮助、提醒(花园主人帮助、提醒了我)尊重(路边花朵不可忽视)之类视为基本切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先立德而后艺

詹福瑞

①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性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②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③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④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⑤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⑥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⑦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请找出文中第②段中所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魔术

芥川龙之介(日本)

米斯拉回过头去,望了一眼靠墙的书架,接着,把手伸向书架,像唤人那样,动了动手指,于是,书架上的书,一册一册地动起来,自动飞到桌子上。而且那飞法,像夏日黄昏中飞来飞去的蝙蝠,展开两侧书皮,在空中翩翩飞舞。我嘴里衔着雪茄,呆呆地看着这副景象。微暗的油灯光里,一本本书任意飞翔,然后井然有序地—一在桌上堆成金字塔形。可是,等到书架上的书一本不留全部飞过来后,先飞来的那一本立即动起来,依次又飞回书架上。

“您变魔术的本领,虽说早有所闻,却实在没料到会这么神奇。您方才说,像我这样的人,要学也能学会,该不是戏言吧?”

“当然能学会。无论谁,不费吹灰之力都能学会。但惟有一点,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想学哈桑·甘的魔术,首先要去除一切欲望,您办得到吗?”

“我想能办到。”

“阿婆,阿婆,今晚客人要留宿,请准备一下床铺。”

我师从米斯拉学魔术,已一月有余。也是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在银座某俱乐部的一间屋内,我和五六个朋友,围坐在火炉前,兴致勃勃地随便闲谈。

“听说你近来在学魔术,怎么样?今晚给我们当场变个看看,如何?”

“当然可以。”

说着,我卷起两手的袖口,从炉火里随便捞起一块炽热的炭火,放在手掌上。这点小把戏,或许已经把围在我身边“的朋友吓坏了。他们面面相觑,呆呆地凑到跟前……

而我,反倒愈发镇定自若。慢慢把掌心上的炭火在所有人面前挨个展示一番,接着,猛地抛向拼花地板,炭火激散开来。刹那间,地板上骤然响起一种不同的雨声,盖过了窗外的浙沥声。那是通红的炭火,在离开我的掌心同时,变成无数光彩夺目的金币,雨点似地洒向地板。

“这样下去,不上一个星期,你就足可同岩崎啦,三井啦分庭抗礼,成为百万富翁啦。”我依旧靠在椅子上,悠然地口吐烟圈,开口道:

“哪儿的话。我这手魔术,一旦利欲熏心,就不灵验了。所以,尽管是堆金币,诸位既然看过,我就该马上把它抛回原来的火炉里去。”

“你要把这堆金币还原为煤火,而我们则不愿意。这样争论下去,还用说,永远没个完。依我之见,不妨用这堆金币作个赌本,咱们来玩把纸牌。要是你赢了,这堆金币随你的便。一旦我们赢了,这堆金币就得乖乖儿地归我们。”

我给逼得左右为难,最后只得照朋友的办法,把桌上的金币作为赌本,和他们在牌桌上一争胜负。

但是,不论他们如何拼命,我不仅一次没输,末了反而还赢了一大笔,差不多有这堆金币那么多。于是,方才那位诡计多端的朋友,像疯子一样,气势汹汹地把牌伸到我面前,嚷道:“来吧,抽一张。我拿全部财产做赌注。地产、房产、马匹、汽车,倾其所有,同你赌一把。而你,除了那些金币,还要加上赢的这些,统统都押上!”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想,我迫不及待,暗中使了一下魔术,以决一死战的气势说:

“好吧。你先请。”

“九点。”

“老K!”

我得胜而骄,大叫一声,把抽出的牌,送到脸色发青的对方面前。然而,奇怪的是,牌上的老K像是附了魂,抬起戴冠的头,忽然从牌里探出身子,拿着宝剑,彬彬有礼地咧开嘴,露出疹人的微笑,用一种仿佛耳熟的声音说:

“阿婆,阿婆,客人要走啦,不必准备床铺啦。”

猛然间我清醒过来,环视一下四周,发觉自己依旧与米斯拉相对而坐,他沐浴在煤油灯微暗的光亮之下,脸上露着宛如纸牌上老K一样的微笑。

“要想学我的魔术,首先就要舍弃一切欲望。这点修为,你看来还差着点儿。”

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简要概括“我”变魔术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的题目是“魔术”,这个题目是否合适?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庄子《逍遥游》)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4)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5)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

(6)人生得意须尽欢,         。(李白《将进酒》)

(7)         ,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请写出画线句子中能够表明时节的词语。

(2)请赏析“熟悉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艺术手法。

(3)王世贞《艺后卮言》评此词结尾两句云:“此淡语之有情者也。”结合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合资皆                        宗:敬仰

B.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惊讶相视的样子

C. 余既耸然                            异:对……感到奇怪

D. 见方山子两骑                        从:跟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开往先用“闻之于他人”的方法,将其真事隐去,寥寥几笔写出了方山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B. 作者以设置悬念的方法,写方山子遇到作者,感到非常吃惊,在听闻了作者的遭遇以后,表示了同情和安慰。

C. 作者通过“怒马独出,一发得之”这一细节描写,刻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

D. 苏轼给方山子立传的目的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本文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4.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请概括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