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与熊廷弼少同里闬,而不相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与熊廷弼少同里闬,而不相能。为诸生,同受知于督学熊尚文。尚文并奇二生,曰:“熊生,干将莫邪也;贺生,夏瑚、商琏也。”举于乡。家贫,就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二人,授翰林编修。

天启间,为洗马。当是时,廷弼已再起经略辽东矣。广宁之败,同乡官将揭白廷弼之冤,意逢圣且沮之。逢圣作色,曰:“此乃国家大事,吾安敢小嫌介介,不以明!”即具草上之。湖广建魏忠贤生祠,忠贤闻上梁文出逢圣手,大喜,即日诣逢圣。逢圣曰:“误,借衔陋习耳。”忠贤怫然去。翌日削逢圣籍。

庄烈帝即位,复官,连进秩。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十一年致政。十四年再入阁。明年再致政。

逢圣为人廉静,束修砥行。帝颇事操切,逢圣终无所匡言。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

是时,湖广贼大扰。明年春,张献忠连陷蕲、黄,逼江夏。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五月壬戌晦,贼陷武昌,执逢圣。叱曰:“我朝廷大臣,若曹敢无礼!”贼麾使去,遂投墩子湖死也。贼来自夏,去以秋云。大吏望衍而祭,有神梦于湖之人,“我守贺相殊苦,汝受而视之,有黑子在其左手,其征是。”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盖沉之百有七十日,面如生。以冬十一月壬子殓,大吏挥泪而葬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

B. 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

C. 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

D. 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将莫邪是古代传说中的两把剑,同属中国古代十大名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搜神记》:“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B.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 明代内阁大学士是指身在内阁并且有大学士头衔的人,一共有6个类别,分别为“四殿”“两阁”,两阁者,文渊阁,东阁。

D. “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礼记·王制》:“七十致政。”郑玄注:“还君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逢圣少有文才。做生员时就受到督学熊尚文的赏识,认为他是干将、莫邪。后参加殿试,考中第二名,授官翰林院编修。

B. 贺逢圣刚正不阿。广宁战役失败之后,他不计前嫌,为熊廷弼起草奏疏呈献朝廷;权臣魏忠贤登门拜访,他据实言明,绝不趋炎附势。

C. 贺逢圣清廉沉静。他能够极好地约束自己,并不断磨练德行;皇上虽然对待他和周延儒有厚薄之别,但他始终没有进言纠正。

D. 贺逢圣临难不屈。在武昌被贼寇逮捕,他毫不畏惧,义正词严,呵斥贼寇无礼,贼寇没有杀他,而驱使他离开,他毅然投墩子湖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乡官将揭白廷弼之冤,意逢圣且沮之。逢圣作色。

(2)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

 

1.B 2.B 3.C 4.(1)同乡的官员准备为熊廷弼鸣冤(或陈述冤屈),认为(或猜测)贺逢圣将会阻止这件事,贺逢圣变了脸色。 (2)醒来后感到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察看尸体果然是这样。 【解析】《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作者:张廷玉,朝代:清朝。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一僧帽一袈裟”之间不应该停顿,两个“逢圣”之间要停顿,动词“曰”后面应该停顿,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有大冶人尹如翁,是贺逢圣的门生,跑了三百里,拿了一顶僧帽、一袭袈裟来送给贺逢圣。贺逢圣把衣帽还给他说:“你只管离开吧,别担心我。”如翁于是离开。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有误;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有厚薄之别,但他始终没有进言纠正”顺序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逢圣为人廉静,束修砥行。帝颇事操切,逢圣终无所匡言。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意思是“贺逢圣为人清廉沉静,约束自己磨练德行。皇上办事过于急躁严刻,贺逢圣始终没有进言匡正。他再次与周延儒同时被征召,帝上对待他不如周延儒”,可见“没有进言”在前。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意”译为认为,“沮”译为阻止,“作色”译为变了脸色。(2)“觉”译为醒来后,“异”译为认为怪异,“俟”译为守候,“俟于湖”(状语后置句),“果是”译为果然是这样。 参考译文: 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从小与熊廷弼住在同一里巷,但是彼此不亲善。作生员的时候,一同被督学熊尚文赏识。熊尚文认为这两个生员都有突出的才能,说: “熊生,是干将、莫邪;贺生,是夏瑚、商琏。”乡试中举。家境贫寒,就任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考中第二名,授官翰林院编修。 天启年间,任洗马。正当这个时候,熊廷弼已被再次起用任辽东经略了。广宁战役失败,同乡的官员准备为熊廷弼鸣冤,认为贺逢圣将会阻止这件事。贺逢圣变了脸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敢对自己小的仇怨耿耿于怀,不把熊廷弼的冤枉辩明!”立即起草奏疏呈献朝廷。湖广建造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听说上梁文出于贺逢圣之手,非常高兴,当日就去拜访贺逢圣。贺逢圣说:“错了,这不过是利用别人的声誉、地位的陋习罢了。”魏忠贤不高兴地离开了。第二天就除去了贺逢圣的官籍。 庄烈帝即位,贺逢圣恢复了官职,接连晋升官阶。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辅佐国政,加太子太保的官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十一年辞官。十四年再次入阁。第二年再次辞官。 贺逢圣为人清廉沉静,约束自己磨练德行。皇上办事过于急躁严刻,贺逢圣始终没有进言匡正。他再次与周延儒同时被征召,帝上对待他不如周延儒。等到他休假回家(予告:汉朝制定的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法令可带职休假,则称予告。予告不得归家,但居官不视事。)皇上在便殿设宴为他饯行,赏赐金银、绣着蟒的椅垫。贺逢圣感动得大哭,伏在地上不能起身,皇上也为此流泪动容。 这时,湖广贼寇大肆侵扰。第二年春天,张献忠接连攻陷蕲、黄,逼近江夏。有大冶人尹如翁,是贺逢圣的门生,跑了三百里,拿了一顶僧帽、一袭袈裟来送给贺逢圣。贺逢圣把衣帽还给他说:“你只管离开吧,别担心我。”如翁于是离开。五月壬戌为月末,贼寇攻陷武昌,逮捕贺逢圣。贺逢圣呵斥说:“我是朝廷大臣,你们胆敢无礼!”贼寇驱使他离开,贺逢圣于是投墩子湖而死。贼寇从夏天来,到秋天去。地方长官对着湖水祭祀贺逢圣,有神托梦给湖边的人,“我守护贺逢圣宰相很辛苦,你把他接过去守护,他的左手有黑子,他的特征就是这个。”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察看尸体果然这样,大概沉入水底一百七十天,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在冬天十一月壬子装殓,地方长官挥泪把他埋葬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淤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 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 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 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 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 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 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 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 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家所欲完成的自然是造化世界,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中国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是“师法造化”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全然不同,造化并非一山一水,亦非万物之集合。造化是大衍运行、生成化育,是创造和变化。造化有道却无定法,师法造化就是得万物生成变化之机枢,所以中国文人画家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模仿,而是起兴。起兴是在时机之中由一物一景引发的感怀兴致,世界与人的共在关系由此情激荡而出。所以此时所说的世界,既非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亦非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当是时,万物皆备于我而有我在焉。山水者,本是天地之假名,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承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用古人的话说——自有沟通天地之工。这是一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上说,文人所表述的山水世界已经被彻底扰乱以至于粉碎了。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因而它也就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在这种境遇中,山水画早已经被抛掷到一种不及物状态,深深地陷入其表述与本体的危机。

山水画是一种回忆,作画是回忆,观画也是回忆,一种使回忆可视化,另外一种则令回忆现实化;前者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却沿着图画回返造化。古人观画,画卷是追想山水之中介,后人观画,则是以真山水之经验为中介以求对画意之了然。而今日艺术家,则无时不以艺术创作自律,动辄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诩,距山水之道远矣。

山水,是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它能够发显造化之秘,皆因其终极原则是“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法,“法”就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也超出了法令、制度之范畴。“法”之为法,通达于自然。“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山水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此“造化”绝非一山一水,而是生成变化;此“心源”也绝非主体的精神,是天地之心。天地不仁,天地本无心,画者欲取造化之无尽藏,继而为“天地立心”。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之“不二心法”。明清以来,画者自囚于书斋之内,流连于古人之法,此自然心法寥落已久,此不惟画者之疾,亦为思者之憾。

近世之“山水危机”绝不只是山水画的危机。在百年后看来,山水之危机实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也意味着历史观的破碎。在二十世纪的山水画面上所呈现的是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是一个符号与意象的乱世。

山水经验与我们的感受力虽然已日渐衰微,却并非不可挽回。要在当下重新点亮山水之世界经验,并非于滔滔逝水中寻找记忆的刻度,我们得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在与现成经验的斗争中重新发现。

                                             (摘编自高士明《山水的危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要“师法造化”,但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完全不同,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创造和变化,而不是一山一水和万物之集合。

B. 中国文人画家在创作中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是起兴,因为造化有道却没有定法,师法造化就是求得万物生成变化的关键。

C. 中国文人画家眼中的世界不是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也不是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

D. 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是沟通天地的技艺,承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是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山水画和观山水画都是一种回忆。前者使回忆可视化,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令回忆现实化,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B. 古人观画,中介是画卷和真山水的经验;今日艺术家则以艺术创作自律,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夸,远离山水之道。

C. “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中国山水画家所想完成的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而是造化世界。

D. 山水遵循的终极原则“道法自然”中的“法”,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和法令、制度的范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山水画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因而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

B. 取造化的宝藏为“天地立心”是中国山水画唯一法则,而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家,自闭于书斋,流连于古人之法,这是画家的大忌。

C. 要挽救山水危机,重新使山水的经验闪光,不是从传统中去挖掘经验,而是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重新发现。

D. 近世之“山水危机”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和历史观的破碎,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呈现出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就是例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旅途中总有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一次经历或一个场面、一道风景让我们为之感动,快乐的,我们热血沸腾:苦病的,我们潸然泪下;……

感动,给心灵以巨大冲击;感动,给灵魂以深度震撼:感动,让生命焕发光华。请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以“生命因你而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活儿

袁省梅

    儿子的任命书刚下,准备去参加干部培训时,接到父亲根爷的电话,说要趁闰月,把活儿做了。“活儿”是羊凹岭对棺材的叫法。人死了,得要装在“活儿”里。羊凹岭讲究在闰月给老人做口活儿,说是给老人添寿增福。

儿子不同意,说爸你还没七老八十到做活儿的年纪吧?就是你百年后还怕我买不下好的?再说我在城里给你买了房子,一百多平米哩,眼看着就装修好了,你和我妈都到城里住。

听着儿子的话,根爷脸上立马落下一层暗灰,电话里就吼开了,我哪儿也不去就住我这土院,院小安心,一砖一瓦都是我自己的,一个柴棒棒都是我自己的,踏踏哪个角角摸摸哪个边边,心里都坦坦荡荡的,谁也不敢说半句不是!根爷知道儿子现在别说买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就是买一栋楼也能买得起。当然也不是儿子能买得起,是儿子头上的帽子手里的圆坨坨买得起。

根爷撂下电话时.也狠狠地撂下一句话,给你老子做活儿,你不怕人骂就甭回。

其实儿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根爷还不到必须要准备棺材的年龄,况且也不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况且现在棺材铺光羊凹岭街上就有四五家,松木柏木的,想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时候拉.就什么时候拉。

可谁也阻挡不了根爷做“活儿”,撂下电话就跑到街上买木料去了。

儿子赶回时,院里已堆了好几根粗大的木料。

根爷看着儿子急火火的模样,偷偷笑,本性没变,孺子可教。脸上却淡淡冷冷的,吩咐他割肉买酒请木匠。

儿子还没抬脚,屋里了一屋子人。根爷认得,都是镇上和村里的头头脑脑。那些人一,就问啥时候动工请了哪个木匠要雕刻多少花,你一句他一句,人人脸上都是软软柔柔的像刨花般好看。说着话,就从包里掏东西,烟酒堆了一桌子了,还在掏。

根爷把儿子拉到一边,悄悄地,给你老子做个活儿是你当娃的本分,你唤这么多人,不怕人笑?

好说歹说儿子把那些人哄走了,木匠也进了儿子踢一脚木料,嫌不够粗嫌疤痕多,要重买。根爷不让。根爷说,你忘了你太爷爷装的啥活儿了?一张破席子一裹就埋了。你爷呢?条件好了些,也不过是一个松木薄板。我就记得你爷抚着那松木薄板说,人都有一死哩,活着安心,不做亏心事;死了,也落个安然,不要让人戳着坟头骂。再好的活儿,松木也好柏木也好,还不是三尺宽六尺长个木盒盒?活着时能对得起头顶的日头地里的祖先手上的饭碗比啥都强。

根爷的话说得不重但掷地有声。儿子觉得爸的话里有话,抬眼看根爷时,果然看出了老

人眼里有一些跟做活儿没关系的东西。

解板,刨光,合缝,木匠不停歇地做了五天,刨花开了一院木香漾了半巷,根爷的活儿做成了。一口平常的棺材,没有雕花刻鸟,也没有加檐子底座。五天里,根爷把大门锁了,人把门拍得雷响也不开,也不让儿子出门。单位有事,儿子就在电话上安排。羊凹岭的风俗,县里的领导同事都清楚,没有人怪罪根爷儿子。

根爷抚着棺材叫儿子进去。还是羊凹岭的风俗,老人的棺材做好了,子女要躺进去暖暖棺材,给老人祈福,帮老人驱邪,求得老人长寿。根爷说,虽是些老讲究,我觉得还是有些个说道的。不是古话说的“不见棺材不落泪”吗?现在的人见了棺材都不落泪哩。你进去,躺一躺,看看有啥感觉?

儿子进去了。儿子刚躺到棺材里,根爷就把盖子盖上了。黑洞洞的棺材里儿子急的“爸、爸”地叫唤,唤着唤着就默了声。老伴急得骂根爷,看憋坏了娃。根爷点了支烟,悠悠地咂着,留着缝哩,哪能憋坏了娃。

儿子从棺材里爬出时,跟爸要了旱烟包,卷卷去卷不成。根爷嘎嘎笑着卷了根粗大的旱烟,递给娃。

儿子猛地吸了口,缓缓地吐出—团白雾,不看根爷,盯着棺材说,躺在棺材里,爸,三尺不到的棺材里,我一下全明白了。

根爷拍着他的活儿,对这次“培训”似乎很满意。

(选自2011年第14期《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根爷让儿子为自己做“活儿”的真正用意是教育儿子,文中有哪些暗示?

2.爷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暖棺”这一情节简要分析。

3.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儿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说明。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以“活儿"为题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