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__________,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 __________,被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__________

 

他们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 向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 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①处应填“外国公民……”,与“统一”相对,关键词应该是“分散”一类词。②根据前后内容一致的原则,应填“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③处是总结全文,应填“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句是(   )

A. 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两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B. 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主旨,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C. 丛书的作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新闻研究的学者,他们以言简意深之笔,勾画出那些名家的人生历程,使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读后深受启迪。

D. 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远瞻前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标本兼治,从源头预防腐败,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②余秋雨认为,“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维谷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余秋雨说,中国一直在这样的路上。

③在这期《叮咯咙咚呛》节目中,尚雯婕再次使出了这一绝招:她用法语演唱,与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了一曲《夜之缪斯》。这种搭配的现场效果还是不错的,不仅主持人赞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蔡国庆、赵忠祥等评委也都给出了好评。

④在农民工的眼中,银行的地位高高在上,取款机门前有保安,室内有摄像头。屋内宽敞明亮一尘不染,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这一切都与农民工浑身脏兮兮,脚下一鞋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让农民工相形见绌,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威慑力。

⑤按照我们中国文艺圈的理解,鲍勃·迪伦更接近于一个文人,只不过音乐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名声。如果诺奖颁奖词能够从诗人或者文字书写者的角度撰写,鲍勃·迪伦获奖会显得更水到渠成。

⑥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不胜枚举,近有今年8月闹得沸沸扬扬的连云港核废设施选址风波,远有2009年河南杞县“钴60爆炸”传言导致民众集体外出“避难”,以及2010年的大亚湾“核泄漏”虚惊等等。种种教训无一不在警示我们,打破信息闭塞,让核安全“去核神秘化”已是迫不及待。

A. ①③⑤    B. 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将短促的人生比作“蜉蝣”,以“寄蜉蝣于天地”进行哀叹,还感慨人的渺小就像沧海一粟,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 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按:应为“明”])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