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标本兼治,从源头预防腐败,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②余秋雨认为,“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维谷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余秋雨说,中国一直在这样的路上。

③在这期《叮咯咙咚呛》节目中,尚雯婕再次使出了这一绝招:她用法语演唱,与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了一曲《夜之缪斯》。这种搭配的现场效果还是不错的,不仅主持人赞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蔡国庆、赵忠祥等评委也都给出了好评。

④在农民工的眼中,银行的地位高高在上,取款机门前有保安,室内有摄像头。屋内宽敞明亮一尘不染,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这一切都与农民工浑身脏兮兮,脚下一鞋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让农民工相形见绌,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威慑力。

⑤按照我们中国文艺圈的理解,鲍勃·迪伦更接近于一个文人,只不过音乐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名声。如果诺奖颁奖词能够从诗人或者文字书写者的角度撰写,鲍勃·迪伦获奖会显得更水到渠成。

⑥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不胜枚举,近有今年8月闹得沸沸扬扬的连云港核废设施选址风波,远有2009年河南杞县“钴60爆炸”传言导致民众集体外出“避难”,以及2010年的大亚湾“核泄漏”虚惊等等。种种教训无一不在警示我们,打破信息闭塞,让核安全“去核神秘化”已是迫不及待。

A. ①③⑤    B. 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C 【解析】试题分析:标本兼治:原是中医学术语,指医者在医治的治疗中采取治标兼治本的手段。现比喻查处问题和防止问题两方面工作同时进行,既要解决问题的表象,又要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产生。 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此处就用“进退有度”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相形见绌:形,比较;见,显示出;绌,不够、不足。意思是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 ,即功到自然成。此处应用“顺理成章” 迫不及待:紧急。及:来得及。形容情势紧急,不能等待。此处应用“刻不容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将短促的人生比作“蜉蝣”,以“寄蜉蝣于天地”进行哀叹,还感慨人的渺小就像沧海一粟,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 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按:应为“明”])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雍熙二年举进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历保宁、镇海二镇从事,凡十年。王化基、吕祐之、乐史荐于朝,擢著作佐郎,才一月,会考课,又迁殿中丞,出知彭州,加监察御史。转运使刘锡、马襄上其治迹,召归。会浦洛之败,奉诏劾白守荣辈,狱成,太宗奖其勤,面赐绯鱼。

川峡豪民多傍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①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诏师道使两川议其事。师道以为迭使主领则争忿滋多,署以名级又重增扰害,廷奏非便,卒罢之。改祠部员外郎,出为京东转运使。真宗嗣位,进秩度支。咸平初,范正辞荐其材堪长民,徙知润州。以漕事入奏,特迁司封,改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掌三班。俄擢权三司使,从幸澶渊

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廷试,近制悉糊名较等,陈尧咨当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师道固求辨理,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坐论奏诬罔,责为忠武军行军司马,尧咨免所居官,为郓州团练副使。以郊祀恩,起为工部郎中、知复州,换秀州。

大中祥符二年,以兵部郎中知潭州,迁太常少卿。师道敏于吏事,所至有声,吏民畏爱。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岁满,复加枢密直学士,换左司郎中,留一任。大中祥符七年,师道暴病卒,年五十四。

师道性慷慨尚气,善谈世务,与人交敦笃。工为诗,多与杨亿辈酬唱,当时称之。

(选自《宋史•刘师道传》)

注: ①耆长,亦称" 耆户长 ", 古代差役名。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B. 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C. 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D. 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 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黑体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课:按一定的标准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并根据官吏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给予赏罚。

B. 擢:意思是在原官上提拔。古代表示提拔官职意思的词还有升、陟、迁、拜等。

C.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部长官称为工部尚书。

D. “幸澶渊”:皇帝到澶渊。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师道被人推荐,受到赏识。王化基等人向朝廷举荐他,他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刘锡等人上报他的政绩;范正辞举荐他可 以担任地方长官。

B. 刘师道恪尽职守。他奉命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后,皇帝给予他奖赏;他被朝廷派往处理川峡棘手事务,他分析实情予以上报。

C. 刘师道因弟弟的事被贬官。他的弟弟在进士考试中作弊,他坚持申辩,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结果他和考官陈尧咨都被贬官。

D. 刘师道有治理才干,也有文才。他勤于政事,所到之处有名声,受人敬畏、爱戴;他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2)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10月4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中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延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

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85岁生日,“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让他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30年。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那是1979年,他终于摘掉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姜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神来”。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

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治理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30年前手书的一句话:只向真理低头。

63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到广东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81岁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

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他总是笑眯眯的:“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他愿意一点一点地看着国家改变,“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更好一些”。

(选自《人物》,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②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一次抬重物过铁轨,由于心力交瘁,他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倒,直拖出去十来米远,性命保住了,但无情的车轮碾碎了他的一条腿。江平写下的诗中有我们难以体会的心境:“残肢逆遇何足悲,伤情失意安得摧……愿将惭怍五尺躯,送与世炉万般锤。”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搬离养老院回到住所,即将85岁的江平虽接受了“老去”的困境,尽量减少外出,但某些重大时刻又忍不住在公共场合发声、呐喊。

B. 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多年来,法律从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当做工具,受到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的干预,江平对此极为不满。

C. 摘掉“右派”帽子的江平回到大学,教授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教材则用他留学苏联时所积累的理论和资料编写。

D. 法大每一个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穿一件印有江平手书“只向真理低头”的文化衫,这既是对江平的敬仰,又是对法律精神的继承。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物权法》的出台是江平参与和见证的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面对争议,江平和一众法学家高调回应,《物权法》最终高票通过。

B. 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著作等身的法学专家,也需要像江平一样著作不多而以社会为舞台为法制助力的法律活动家。

C. 江平这一代法律人甘当学习法律的人梯,他们能带领学生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思考法律,更能把制度融会贯通,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

D. 江平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因为所抬物品过重行走艰难,被火车带倒而碾碎了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赋诗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

E. 江平信心满怀,在他看来,他的时代已经终结,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会越来越好。

3.对中国法治建设,江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

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我叫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女人的手抖抖的。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他是家里的顶粱柱。”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

历经三昼夜的抢救,男人终于挺了过来。

看到男人睁开眼,女人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连声说:“李医生,谢谢您!您不仅救了他,更救了我们全家。”第二天,她提来一篮鸡蛋,坚持要我收下。“李医生,这是自家喂的鸡下的蛋,一点心意,您不要嫌弃。”

男人第二次病危是在半年后,一入院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女人晚上才急匆匆赶来,一见我就问:“李医生,您看有多大的把握?”

跟半年前比,女人明显憔悴了,脸瘦了一圈,面色灰暗,神情疲惫,穿一件蓝灰色的工作服,显然是直接从工厂赶来的。

我想说,有上次的抢救经验,这次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想到前不久另一个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我改口说:“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吧。”

女人“哦”了一声,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她把目光移向别处,喃喃道:“那还得花多少钱呀──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

我说:“作为家属,首先要树立信心。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家人的鼓励和关心,是病人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才能战胜疾病。”

女人摇摇头:“我不懂支柱不支柱,我只知道,首先我得活下去,我还有孩子呢。 ”

“但愿他能快点好起来,我真的快撑不住了。”女人说着,眼眶红了。

这次,男人两天就脱离了危险。对男人病情的好转,女人没有表现出半点喜悦,也没有对我们医护人员说一句感激的话。

随后的几天,女人常望着窗外发呆,不时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夏季刚过去,男人的病再次复发,病情比前两次更凶险。

第二天上午,女人才赶到医院。

见到我,女人问“李医生,请您跟我说实话,这病好不了,是吗?”

“这──”我不想女人失去信心,但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还是以实相告:“这种病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那何时才是个头哇?”女人小声说,好似在自言自语。

“人家只准了我七天的假。”女人答非所问,看不出任何表情。女人似一根经年的晾衣杆,整个人都干枯了,连眼神也是干枯的,蓝灰色的工作服空荡荡的。 这时一位护士进来说:“李医生,39床已欠费5000多块,财务科催了好几次了。”

“什么治病救人?什么创造奇迹?我看你们就是为了多赚钱,我一个月累死累活还拿不了3000块,全给你们都不够,你们都是强盗,吸血鬼!”女人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叫嚷起来,引来不少病人和家属围观,小声议论。

“别激动。”我忙给女人倒了一杯水,“来,喝口水,冷静一下。”

女人双手捂脸呜呜地哭了。哭了一会儿,女人擦去泪水,小声对我说:“李医生,对不起,我能去看看他吗?”

看看钟,快到十二点,我点头道:“好吧,请跟我来。”

重症监护室里,男人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和仪器女人快步走到男人身边,蹲下,握住男人的手,轻轻的哭道:“对不起,我没有能力救你,我只能……”

看一眼男人的心电图,只微弱地有一点起伏。我转身叮嘱护士:“这两天是高危期,千万不能大意。一旦有情况,马上通知我。”

待我再回头,男人的心电图已成一条直线。我一惊,目光转向男人,男人的呼吸机歪在一边。

女人慌乱地避开我的目光,将头伏在男人的胸口哭了,越哭越伤心。

我掏出手机,按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关寥寥几句话,爱丈夫,希望竭尽全力治疗丈夫的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她的下跪、流泪、把丈夫看成家里的顶梁柱也表现了她的脆弱。

B. 小说中我提到的另一科室的医疗纠纷”“为避免医疗纠纷和女人情绪失控后大骂强盗,吸血鬼,暗示了小说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

C. 小说结尾写我掏出了手机,按下……”后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充。这样写显得耐人寻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 小说的题目活着是指与死亡相对的活着,也指不同境遇的人的艰难的生存,这引发了人们如何活着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

2.小说中三处划线句子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