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是由各种符号组合而成的、具有文化意义的视觉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是由各种符号组合而成的、具有文化意义的视觉形态。在本原经验贫乏而伪经验泛滥的现代社会,形象能帮助我们从非意愿记忆的深处打捞经验的碎片,把珍贵的经验以形象的方式还给我们。

我们不禁要问,视觉形象卓然不凡的特征是什么?本雅明的答案是:光韵(aura )。

在1931年《摄影小史》中,本雅明通过解读卡夫卡6 岁时的照片第一次使用了“光韵”概念。照片中的小男孩用神性的眼睛观看世界。在神性的凝视中,“世界周围笼罩着一种光韵,一种在看向它的目光看清它时给人以满足和踏实感的介质。这里,导致这种效果的技术安排又是显而易见的。相片上从最亮光到最暗阴影是绝对地层层递进的”。“光韵”在此处有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它具有神性的来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Aura 由拉丁文演变而来,本意指神像头部或身体周围的光环。这里指世界在神性的朗照中分享了神的光辉。其次,伴随世界的世俗化,Aura 逐渐失去了神性的根源,在本雅明的经验哲学中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即光韵。在审美活动中,它是一种浸润在自然之中的生命气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平等的主体间视觉交流时产生的满足感与踏实感。最后,它与19 世纪晚期摄影术的特点和摄影的属性有关。由于低敏感度和长时间的曝光,照片产生层层递进的明暗效果,使照片中的形象闪烁着膝胧而神秘的质感。

从观看者的视角来说,这种效果也与时空的距离有关,具有此时此地的独特性。若即若离的时空是视觉感知的前提。在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中,视觉形象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换言之,它只能观看,不能触摸。因为不可接近性是神性的象征,是对无法克服的距离的体验。

与技术复制时代的碎片化经验不同,“光韵”是鲜活的、有机的、整体的、富有生命力的。通过把形象嵌入记忆,这种经验能够在它唤来的气息中返回精神的岁月。在精神的岁月中,灵与肉、人与人、人与自然在此时此刻的视觉交流中实现了审美意义上的整合。当我们凝视自然时,自然宛若人的目光一样也在凝视我们。“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这是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是生命的气息在相互感应。可见,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光韵”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在目光上相互吸引、在情感与经验上相互交流的视觉共鸣状态。它可能是冥思的眼神、凝视的目光,或者纯真的一瞥。能否获得这种独特的经验是一种观看能力的问题,即,在一定距离之外感知审美形象的神秘性与独特性的能力。

1.下列关于“光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光韵”这一概念最初是摄影术语,由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首先使用,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视觉形象的特征。

B. “光韵”在照片上反映着从最亮光到最暗阴影的层进变化,让照片中的形象富有朦胧而又神秘的质感,给人以满足感和踏实感。

C. 美学概念当中的“光韵”最初具有神性的光辉,后来伴随世界的世俗化而失去了神性的根源,成为一种浸润在自然之中的生命之气。

D. “光韵”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审美者在若即若离的时空中通过形象获得独特的体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形象是各种符号组合而成的视觉形态,具有文化的意义,能够唤醒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经历。

B. “光韵”的产生与摄像者相关,也与观看者所处时空相关,时空改变、光韵效果也全改变。

C. 形象通过将碎片化的经验拼接成一个整体,使之富有生命力,来引导人们返回记忆世界。

D. 审美范畴的“光韵”是个体对形象的独特体验,它对观察者的观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 视觉形象只能被观看不能被触摸,能让人体验无法克服的距离感,这促成了光韵审美效果的产生。

B. 审美范畴的“光韵”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紧密关联并进行深度交流的产物.体现着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

C. 在视觉交流中实现了审美意义上的整合,主体间就可能达到刘勰所谓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状态。

D. 审美范畴的“光韵”是一种共鸣状态,它的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冥思的眼神、凝视的目光,也可能是默然的挥手、笃定的点头。

 

1.C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C. 美学概念当中的“光韵”最初具有神性的光辉,后来伴随世界的世俗化而失去了神性的根源,成为一种浸润在自然之中的生命之气。缺少限定。原文“在审美活动中,它是一种浸润在自然之中的生命气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平等的主体间视觉交流时产生的满足感与踏实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们该怎样培养杰出科学家

朱邦芬

  美国纽约有一个Bronx科学高中,这个1938年建立的高中培养了7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把这所高中列为学会的16个物理传奇地点之一。叶企孙先生创立的老清华物理系,培养了10位两弹一星元勋。从1929年到1938年,10年内共毕业71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其中出了22名中科院院士和2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人是我国某个学术领域的创始人。我以为,杰出人才主要不是课堂教出来的,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为学生成才精心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这两所学校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此。鉴于目前我国社会大环境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和心态,营造一个好的局部环境尤其必要。

  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至少包括以下要素:第一,聚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第二,要有一个好的学术氛围。第三,要有一批名师。第四,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1月18日07 版,有删节)

读了这则新闻,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培养杰出科学家”?请从某一角度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要求:明确你的观点;至少从两个方面评论;联系两个典型而鲜活的实例。

 

查看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题

(1)仿照例句,对下面的汉字表达你的看法。

例:“山”对“灿”说:我们以稳重著称,何必发火呢?“间”对“日”说,俺也安上防盗门了。

①“兵”对“丘”说:                         

②“日”对“曰”说:                         

(2)一个故事:在一家餐馆里,休斯教授在餐桌边已坐等多时,最后终于看到服务生走过来。“你想吃点什么?”服务生问。“刚来时我想吃早餐,”休斯笑着说,“现在我想大概该吃午餐了。”说说休斯的言外之意是:         

 

查看答案

课外现代文阅读

回 声

水 兵

  ①五月的麦浪就要在隆隆的机声中倒下,田野里充满新麦的清香,外出的人们回来了,连老人孩子也出动了,村庄再一次因麦芒和成熟的歌唱,热热闹闹,排排场场。可再有一二场夏雨或一二声炸雷,麦客们依次而去,乡村又将空空荡荡。

  ②在城市的深处,在一幢楼的高层,在一个深夜,我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响,这声响仿佛发自天边或大地深处,引起一阵沉闷孕育的震荡。

  ③那是去年,我正走在深秋的乡下,乡下寂静得有些吓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还没有返回村庄。田野似油画,亮色是那满枝的棉花、金黄的谷穗和红红的高粱。这些曾被遗弃的庄稼兄弟重又回到了我的村庄,它们羞涩地挂在枝头上。这时,有噼剥的豆荚炸响,几粒忧伤的豆子在我眼前坠落。我听到的那种隐隐的响声,肯定是来自这个过程,我知道,那是土地发出的回声。一株庄稼在角落里的成长会引来阳光下的回声,这种回声甚至携着土地的名字穿越历史,长久地留在一代一代农人的记忆中。

  ④土地是能发出声响的,它承载着万物,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它的声响。春耕时,稻田水响,那是冬眠后的土地舒展筋骨的声响;七八月间,原野上一片金黄,风过处,谷穗点头,沙沙作响,土地奏起金子般的乐章。就是这声响,唤醒炊烟,于是,每个清晨,每家每户的主人将大门推开,“吱呀”的一声,震开薄雾,村庄就醒了。老村长燃一筒旱烟走在田埂上,他的咳嗽声在田野里回荡。春天里,我们都能听到杨柳枝条摩挲的声音,听到花苞抽长的声音。而在夏夜,小河泛着月色在村旁流过,叮叮咚咚,那是土地在为我们的梦境伴唱……

  ⑤而现在,你走在乡间,你会惊讶于那红红的大枣柿子为何老挂在枝头,你也许觉得那是风景,根本没有察觉到土地的黯然神伤。我常常在梦里返回村庄,那枝叶间的果实,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欲滴未滴,那其中的一颗,两颗,终于坠落下来时,有谁能倾听到那是来自土地的回响?

  ⑥有个在城里打工的女孩曾这样告诉我,她一天只要给三个人洗脚,就可以挣得六十元,一月两千多,一年可挣几万元,那是她父母种地十年的积累,她家的柿子、红枣都挂在树上,让它红,由它落。即使麦收秋忙,她也不回去。她很热爱城市。我们无法去责怪这个现实的女孩,我们只能垂下头颅,面向土地。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而把城市崛起作为现代的标志?一座座的城市就要联成一体,城与城之间的土地,一座小桥、一条小溪、一汪水塘、一片草地,就在这机声隆隆中被吞噬;当打桩机将钢筋水泥柱深深地刺入土地时,你听到土地发出的阵阵呻吟了吗?

  ⑦我庆幸我在城市的一角,在一幢楼的高层大凉台上,还藏有来自家乡的泥土,在一个个深夜,还能听到果坠叶落的声音,并通过我的笔端,把大地的回声传递给外界。

  ⑧一个人,一株植物,都会有青春和浪漫的季节,但随着时间和岁月,亮色、光泽、力量都会慢慢消失,直到形容枯槁,肢体变得比榆树皮还要皲裂。唯有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哈尼夫库雷在《身体》这部小说中警告:你终究会发现,世间只有一件无价之宝,既非金子,亦非爱情,而是时间。而我要说:世间最金贵的,既非金子,亦非时间,而是土地,能发出声响的土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土地上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土地的回声,这些回声本应当是自然愉悦的欢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变成了令人闻之垂泪的呻吟。

B. 由于现代人越来越现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情感,这种对土地的淡漠很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恶果。

C. 文章的第⑥段写了一个不愿意回乡的打工女孩对城市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失落的隐忧,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

D. 作者在文章中不止一处描写了秋天乡村田野飘香、果挂枝头的丰收景象,是为了告诉我们:养育我们的许多物质都来自土地。

E. 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曾经,土地以生长在它上面的农作物养育了我们;如今,又以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提供崭新的生活。

2.文章第①段写五月的乡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概括“回声”的具体内容。

4.现代化进程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查看答案

默写诗文

                    ,此时无声胜有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④吞二周而亡诸侯,                     

⑤莫听穿林打叶声,                     

⑥人生如梦,                     

⑦楚天千里清秋,                     

⑧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半夜凉初透。

⑩今两虎共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