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老青春 万晓岩 ⑴搬家是一场检索。搬家的前缘必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老青春

万晓岩

⑴搬家是一场检索。搬家的前缘必定是新旧的交替。新旧的置换必有一个喜新厌旧的舍弃在前。一节一节往前找,这一场累,最终落实到一个贪念而已。贪恋新居的新,舍弃旧居的旧。

⑵面积小,就想换大的,爬楼梯爬够了就想有个电梯,电梯不累,几十层高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人却嫌累,半天云里住着,星空没觉得近,地面却远了,想法不落地,整天提溜着,实在是累人。雨来了不知道,下无声电影,必须看窗外有没有撑伞穿雨衣才能鉴别。雨打芭蕉,也打残荷,就是打铁皮桶,也是好音乐。若是下成这样,鬼鬼祟祟地没个声响,人的心里也会无端空缺了。

⑶想法多了,室内盛不下了,就延伸到室外。要听得雨,摸到风,闻得流水与落花。开发商最不怕你有贪念,你欲望千朵,他荷田万亩。房价翻过来滚过去,基本就一个标准,以咱当房奴为标准。

⑷话说一把岁数了,一箪食一瓢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于现状最好。可哪里敌得过这心心念念的物欲,佛家讲的“贪嗔痴”,视它为三毒之首。

⑸搬一次家,才彻底做一次减法。年复一年的叠加,蚂蚁一样,不停地往窝里运输。必需的,不必需的,可有可无的……从各个角落汹涌而出。我根本无从知道一栋房子的承载有多重,当我把一个家庭数年的收纳全部置于门外时,我被心里的负重压到喘不过气来。

⑹我知道我根本没有办法搬走的,太繁杂了。钢琴是最为沉重的一个单件,我却不觉得它是我的累赘,因为我很明确地知道,我要带它走,它再沉重,在我的意识里不过是一件物品,它单纯、明了,指向清晰。而这些林林总总的物品,大小不一,新旧各异,我完全懵掉了,多少物品要继续用,多少要送人,多少要直接扔掉。如同一大堆复习题,没有重点,全是难点,不知道如何下手,满心都是焦灼。

⑺衣服是最难的。家具电器,能用的送人,不能用的扔掉。衣服怎么办!每一件都有你的呼吸,你的气息,与你一起共享风雨和阳光。不穿,却扔不得。厚的薄的,纯棉、真丝、羊毛、化纤……年复一年买来一堆难题。总有人说我要是有个多大平的衣帽间就好了之类的傻话,如今听来真是苦笑。女人心都是大海,你盛得下大海么?

⑻一边大宗旧物运走处理掉,一边再去旧货市场买回铁架子放在储物间分类盛装杂物。不辞劳苦,为物所累,更为心所累。这样一个林林总总的家,我们真正用的物品有多少呢。

网上你浏览过的商品,会被整理好清单,见缝插针地向你推送。人已经无处隐藏了,在你的手机或电脑上,已经清晰地暴露出你的一切,甚至,更为隐秘的嗜好和暗疾也都暴露无遗。这样一个可怕的时代!面对透明的网络,我们早已把自己和盘端出。

⑼我们总是疲惫,苦不堪言,如果停下来搬一次家,才知道这些年我们给自己制造了多少负累。车拉人扛,终日奔波,不过是人与物的争夺。人占有物,物拖累人,物欲出卖人的内心。

⑽物在民法学里,作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在法庭,每日里又有多少物权之争,为的不过是这个控制与支配。

秋风起凉,庭前的繁花渐渐开尽。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

⑿这一场检索,不亚于系统重启。

⒀储藏室杂物基本归拢到架子上,便于翻找。娃他爹说,喏,你的老青春。我一看,是一把老吉他。数次搬家,它毫发无损,从我十七八岁的青春岁月一路尾随而来,音或者走了,弦还在。我划一个琶音,淙淙,三十年的光阴簌簌落下。

⒁这边还在问,你的老青春放哪儿?

⒂咦!我倒是也想问问,哪儿能安放得下它!

(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有删改)

1.第⑵段中,“人却嫌累”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2.第⑹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第⑾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请探究结尾段的深刻意蕴。

 

1.①封闭在远离星空和大地的半天云里,“想法不落地”,心里不踏实。②无法感受到外界的阴晴冷暖(或无法感受到自然景物),丧失了获取美好感受的条件。 2.①物的对比:以钢琴的“单纯、明了,指向清晰”,和衣服等物品的“没有重点”“全是难点”形成对比。②情感对比:以钢琴的“最为沉重”却“不觉得它是我的累赘”,与后文的衣服等物品带来的满心的焦灼形成对比。③在对比中呈现一种应有的人生状态:排除干扰,确认生命的重点。 3.①以“繁花渐渐开尽”的客观景象,印证“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的道理。②与“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形成对比,突出减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无可避免。③收拢文章,将放飞的思绪拉回主题意义的阐释中。 4.①见证了青春岁月的吉他,在青春已逝的当下,已无处安放。②美好的事物也终会因为失去往昔的价值而需要作“减法”。③物品可以舍弃,与物品相伴随的岁月却无法作减法,人生应该给它一个安放的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人却嫌累”的原因,题干要求归纳,封闭在远离星空和大地的半天云里,“想法不落地”,心里不踏实。无法感受到外界的阴晴冷暖。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先明确手法,结合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情感。如本题主要是对比手法,分别找出对比的内容,分析运用对比的好处,在对比中呈现一种应有的人生状态:排除干扰,确认生命的重点。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以“繁花渐渐开尽”的客观景象,印证“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的道理。与“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形成对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激昂大义,______,亦曷故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所宜深慎。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6)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7)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过零丁洋》)

(8)青山遮不住,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晓  起

文天祥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注:①道人,诗人自称。1270年,文天祥被罢官后,筑宅于文山,打算寄情与山水之间。本诗即创作于此时。②回文,是一种字句回环往复都能成义的诗歌体裁,颇多游戏之作。

⑴ 赏析首句“远”字的妙处。

⑵ 诗歌前两联描绘出一幅清幽疏淡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写这幅画面的?

⑶ 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情感的矛盾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谢安,字安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既累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藩任之重。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嵩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及至新城,筑埭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行,造泛海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寻薨,时年六十六。帝赠太傅,谥曰文靖。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①桑门:同“沙门”,指佛教僧侣。②召伯埭:召,shào,同“邵”;召伯,召公,周公的庶弟,有德政于民;埭,dài,堵水的堤坝。

(二)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累不就                      辟:征召

B. 藩任之重                          总:总管

C. 颇尝见我有如此客              不:通“否”

D.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而拜且泣者    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及镇新城,尽室行      又有剪发杜门

B. 筑垒曰新城避之        是蓼洲周公

C. 筑埭城北              不能容远近

D. 造泛海              斯固百世遇也

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2)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4.简析文段(二)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反战爱民,孟子和墨子有相似的主张,《孟子》中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等句子控诉侵略者发动侵略战争、大规模杀人的罪行。

B. 《红楼梦》的开篇用“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做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以及描写宝黛二人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C. 《家》中鸣凤是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

D. 《麦田里的守望者》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中学生霍尔顿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借鉴意识流的手法,充分探究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老师形象。

B. 《送考》按时间顺序,先写赶考路上的情形,再写学生考试的情形,最后写发榜前后的情形,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们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C. 《云南冬天的树林》通过对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的细腻描写,赞美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

D. 《想念地坛》中史铁生认为,只有柔弱,内心才能感受安静,才能让我们不断地回到零度,不断地审视自我,重新定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