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师带着几十位学生野外考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师带着几十位学生野外考察,看到一名学生正要穿过一片沼泽地,他大声对学生喊:“小心,不要走错路,踩到沼泽则会沉下去的!”那名学生回头大喊:“老师更应该小心啊!我走错路,沉下去的只是我一人,如果老师走错了,沉下去的还有追随你的一大群学生。”导师沉默了,体悟到关心之外还有深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角度:①相互关心;②引导者的作用;③不要忘记提醒自己。

 

我很重要 美丽迷人的鲜花是因为有绿叶的衬托才显得愈加迷人,于是绿叶说:“我很重要。” 皎洁的月亮是因为有满天闪闪繁星做伴才显得更加美丽,于是行星们又说:“我很重要。” 茂盛的森林是因为有动物们的奔跑,追逐,有鸟儿们的啼叫才显得更加优生气,有活力,于是他们也展出来说:“我很重要。” “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天下的兴旺与繁荣,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的,于是我也站出来说:“我很重要。” 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国家,世界甚至整个宇宙,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应该说:“我很重要”。世界的变迁,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都几经将自己低调处理,几乎没有人敢在公共场合说:“我很重要”。似乎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地球离开谁都能活”。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不与世争的清高。但是,我却不以为然。在家里 ,我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他们用温暖的翅膀将我哺育,我在他们呵护下慢慢长大,我有妈妈整天的“唠叨”,有爸爸严肃而又不失风度的表情,我有妈妈为我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有爸爸一天天不辞辛苦挣钱的辛酸,我有哥哥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新年贺卡,有他最温馨的祝福,有我们其间夹杂着几次争吵的深厚的兄妹情深。我有太多的太多,难道我不敢说,我不能说:“我很重要”吗?……我……很……重要。在学校,我是学校的一分子,虽是几千分之一的一个小小分子,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坚固的后台,但我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的学校尽一分力,在这里,我有班主任老师因为我经常迟到而表现出的“无奈”,有各代课老师耐心细致的教学方法,有同学们的关心与呵护,有朋友们与我之间的一份深深的友情。当然,我敢说:“我很重要”。在这个大千世界,我就显的更加渺小,但不是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说到这谁还敢说“我不重要”。于是,面对大千世界我也敢说:“我很重要”。 绿叶,繁星它们很重要,清洁工、司机、仓库管理员他们也很重要,我也很重要,你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要轻看了自己,在关键时刻,说一句“我很重要”…… 也许是受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谦虚”几乎成了大家默守的美德,绝对不会有“谦虚”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宣称:“我是重要的。”其实,就是这种个性,让我们在不间断地对自己否定后,逐步感受到技不如人,只能在“自责”的阴霾下苟且过活。 “我很重要!”终于还是有人耐不了世俗的观念,吼出了自己心中最想说的.战国之毛遂,三国之黄忠,宋代之辛稼轩,他们摒弃世俗,勇于自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身的重要。当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时,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我们是“重要”的。谁叫我们是造物主最大的奇迹呢?作为子女,我们在父母眼中是重要的;作为学生,我们在老师眼里是重要的;作为公民,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是重要的.谁要说自己不重要,于己于人,都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也许有人说:“我真的不重要,我对社会没有什莫巨大的贡献。”诚然,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但是,一个人只要安安份份地在社会中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你是工人,你能创造一个零件,你很重要;你是个体户,你的商品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你很重要;你是学生,你能努力学习知识,你很重要.茫茫人海中,我们扮演着各种角色,一个都不能少。撇开金钱与名利,站在灵魂的高度上,我们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我们同等重要,即使是我们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重要性。敢说自己很重要,首先就要看得起自己,看得到自己的长处.如果自己只能看得到别人的长处,而找不到自己的发光点,那么,我们是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重要的。躲在墙角的人哪,赶快站出来吧,朝这世人喊:“我很重要!”即使别人会有惊疑,也不用怯懦,鼓足勇气证明自己的重要。只有这样,生活才会精彩,人生才不会留下缺憾。“我很重要!”——这是弱者的心声,强者的口号。 “我很重要!”——相信自己一回吧!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首先应当认真把握材料,通过分析可知,这则材料主体由学生和导师的两句话组成,由结尾的“导师沉默了,体悟到关心之外还有深意”一句应该重点分析学生的话,根据学生说的话提炼作文观点,通过分析可知,本文的立意为:①相互关心;②引导者的作用;③不要忘记提醒自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 ,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 ,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开放是与世界互联互动、互学互鉴的共同事业,既要有着眼全局的战略谋划,更要有“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的国际视野。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再到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         ,书写陆海内地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大文章。

A. 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

B. 目的是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

C. 把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作为目的

D. 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是目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此时钱塘江不再平静,它掀起了三米多高的巨浪,飞溅起的无数朵浪花发出        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严复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撰写发表一系列政论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引介西方思想文化,        ,唤醒国人。

意大利菜或许没有法国菜那样        ,但它讲究直接利用原料自身的鲜美味道,常用番茄酱、橄榄油、罗勒、番红花等调味,也别有风味。

A如雷贯耳    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B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如雷贯耳

C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如雷贯耳              D震耳欲聋    如雷贯耳    振聋发聩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15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15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亿人会得疟疾,几十万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60年代再度肆虐。因为已有的抗疟疾药物如氯喹等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疟原虫普遍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就成为全球范围内非常迫切的任务。

屠呦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选拔为国家523项目500多名研究人员中的一员,走上了找寻疟疾新疗法的科研之途。523项目确立了寻找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向,就是从中草药当中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科研人员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然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了出去,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屠呦呦经过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了《抗疟单验方集》,其中所包含的640多种草药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中皆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翻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后,屠呦呦迸发出灵感:古人所用的不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而用的是青蒿鲜汁。并且她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点:传统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才可能有助于保持青蒿的抗疟活性。在怀疑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之后,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近200次的失败实验之后,1971年,屠呦呦终于证明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为了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屠呦呦经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确认了青蒿提取物对人体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所在的课题小组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患者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患者却没有这些临床效果。

屠呦呦所在小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离出了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后来被她叫做青蒿素的东西。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从此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奎宁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新一代的抗疟神药。

(摘自2015年10月9日《工人日报》)
1.材料一使用了大量的数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他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3.阅读材料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4.材料三在报道新闻事件后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                  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3)白居易《观刈麦》中                 两句,形象描绘出农民冒着酷热劳作的情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