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兄弟》节选 宋凡平死后的第四天,一个上了年纪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兄弟》节选

宋凡平死后的第四天,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拉着一辆破旧的板车,来到了李兰的家门口。他穿着满是补丁的裤子和汗衫站在门外,不说一句话,老泪纵横地看着屋里的棺材。他就是宋凡平的父亲,来接他的儿子回家了。

这一天的上午,他们的手臂戴上了黑纱,腰间系上了白布条,宋凡平的薄板棺材放在那辆破旧的板车上,老人低垂着白发苍苍的头,拉着板车走在前面,李兰拉着李光头和宋钢两个孩子走在后面。

他们走出了南门,走过了一座嘎吱嘎吱响着的木桥以后,听到了知了的鸣叫,他们知道已经走上了乡间的泥路。中午了,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升起了缕缕炊烟,夏天的田野里空空荡荡,仿佛天空下面只有他们四个人,还有躺在棺材里的宋凡平。宋凡平的老父亲终于发出了他的哭声,他弯着腰像一头耕地的老牛那样拉着他死去的儿子,浑身颤抖地往前走着,他的哭声也在颤抖。他的哭声引爆了孩子们的哭声,他们虽然双手捂住了嘴巴,可是哭声从鼻子里一阵阵地喷发出来,两个孩子害怕地抬起头来,偷偷看一眼李兰,李兰对他们说:

哭吧。

说完后李兰的哭声首先响起,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她尖利凄楚的哭声,她尽情地哭着,仿佛要把自己全部的声音哭出来。他们四个人放声大哭地向前走,田野是那么的广阔,天空是那么的高远,他们一起哭着,他们是一家人。李兰像是在看着天空似的,仰起了自己的脸放声痛哭;宋凡平的老父亲弯腰低头地哭,仿佛要把他的眼泪一滴一滴种到地里去;孩子的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甩到了宋凡平的棺材上。他们痛快响亮地哭着,他们的哭声像是在一阵阵地爆炸声,惊得路边树上的麻雀纷纷飞起,像是溅起的水花那样飞走了。

他们哭着走了很久,后来宋凡平的老父亲哭得实在走不动了,他放下了板车,跪在地上,他把自己的腰都哭疼了,哭得不能动了。他们站住了脚,直到哭声渐渐平息下来。李兰擦干了眼泪,说她来拉板车,宋凡平的老父亲不答应,他说儿子的最后一程让他来送。

后来的路上他们不再哭泣,他们无声地走着,只有板车在嘎吱地响着。他们走进了宋凡平出生的村庄,宋凡平就埋葬在村口的一棵榆树下。几个衣着破烂的亲戚等在村口,他们已经挖好了坟墓,拄着铁锹站在那里。

这是一个无声的下午,那几个吃完饭的穷亲戚走了以后,他们四个人在茅屋里还是无声无息。李光头看到了屋外的树木和池塘,看到了麻雀在树上跳跃,看到了燕子从屋檐里飞出去,宋钢也看到了。两个孩子很想出去看看,可是他们不敢,只能坐在板凳上,偷偷看着悲戚中的李兰和宋凡平的老父亲。后来李兰说话了,她说该回去了,要在天黑前赶回城里。宋凡平的老父亲颤巍巍地站起来,走到那个破衣柜前,从里面拿出一个小罐,手伸进去摸索了一会儿,抓出了一把炒熟的蚕豆塞进了李光头的裤袋

他们又来到了村口,宋凡平的坟墓上多了几片树叶,李兰捡起树叶扔在一旁。李兰没有哭泣,两个孩子听到她低头对着坟墓说:

等孩子长大了,我就来陪你。

李兰转身走到宋钢身前,蹲下来摸了摸宋钢的脸,宋钢也伸手摸了摸李兰的脸,李兰一把抱住了宋钢,忍不住哭起来,李兰对宋钢说:

儿子,你要好好照顾爷爷,爷爷年纪大了,他要你留在身边……儿子,妈妈会经常来看你的……”

宋钢不知道李兰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他点点头后,又抬起头看看李光头。李兰抱着宋钢哭了一阵,然后擦着眼泪站起来,她看看宋凡平的老父亲,嘴巴动了一下却没有声音,她转身拉起了李光头的手。

李兰拉着李光头走上了乡间的泥路,她没有回头,她的步伐沉重的像是两条拖把在地上拖过去。这时候李光头仍然不知道要和宋钢分开了,他的手被李兰拉着,身体侧着去看宋钢,心想他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走?宋钢的爷爷拉着宋钢的手,宋钢站在他父亲的坟前,疑惑不解地看着李光头和李兰慢慢走去,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留下来了?李兰拉着李光头越走越远,宋钢抬头看到爷爷正在向李光头和李兰挥手道别,他也犹豫地抬起了手,他的手在肩膀的地方挥动着。李光头被李兰拉着走去时一直扭头看着宋钢,看到远处的宋钢向他挥手,他的手也抬到肩膀的地方挥动了。

(节选自余华《兄弟》,有大量删改)

1.小说中的李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他弯着腰像一头耕地的老牛那样拉着他死去的儿子,浑身颤抖地往前走着,他的哭声也在颤抖。

(2)宋凡平的老父亲颤巍巍地站起来,走到那个破衣柜前,从里面拿出一个小罐,手伸进去摸索了一会儿,抓出了一把炒熟的蚕豆塞进了李光头的裤袋。

3.小说第5段对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洋溢着深沉的悲凉格调,以悲剧美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结合文本,谈谈小说的悲剧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1.李兰是一个不幸的妻子和母亲。(1)她忍受着丧夫之痛,坚强隐忍。(2)她深爱着丈夫,为他的去世而痛心。(3)她爱孩子,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4)她做事果断。(每个要点1分,共4分。) 2.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表现出老人面对死去的儿子时内心的巨大悲伤。(2)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出生活的极端贫困和老人对孩子的关心。(每句2分,共4分。) 3.(1)用细致的笔触写出了不同人物的情态,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无比悲痛,进一步刻画了人物形象。(2)使全文笼罩在一种深沉的哀伤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每个要点2分,共4分。) 4.(1)浓浓的亲情。老父亲对孩子死去的痛心和无言的爱,李兰对离开孩子的依依不舍,孩子虽不理解但也懂事的行为,都使读者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感人至深。(2)真挚的爱情。李兰深爱着丈夫,丈夫的去世对她打击巨大,她悲痛万分,痛哭不已。(3)困境中不屈服、不认输的勇气。李兰在悲痛中以无比的毅力冷静处理后事,妥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未来;老人在艰难的生活中不忘对孩子心灵的安慰。(6分,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形象概括分析题。首先到文中找现成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然后找描写人物的句子,人物的语言(“等孩子长大了,我就来陪你”)、动作(“一把抱住了宋钢,忍不住哭起来”)、肖像、心理,他人对人物的评价,环境对人物的衬托。具体操作:分析人物形象“李兰”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面对清秋,欧阳修低吟万叶千声皆是恨,刘禹锡却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

 

查看答案

从下面各句中选出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一句        

A.王平对邻居张大爷说:张大爷,我们班同学明天春游,尽快帮我借台照相机,以免误事。

B.李长根是个老实憨厚的农民,勤劳致富后,仍然和夫人一家五口,住在西山脚下的小村里。

C.章老板脸带歉意地说:对不起,犬子昨天冲撞了您,能否请您看在我的薄面上原谅他呢?

D.董教授打开书,只见扉页写道:奉上我的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敬请斧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陶潜《归去来兮辞》)

(2)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六国论》)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根本策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          居: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        务:致力

C夫黄巢唐之隙                  伺:探察

D今欲民之困                    息:使……停止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

A            B           C           D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 《感动中国》自创办以来,以评选年度震撼人心的人物为载体,弘扬社会正能量,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B.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相比于获奖呼声较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来说,爱丽丝·门罗对中国读者要陌生得多。

C. 土地流转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避免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不再发生。

D. 索契冬奥会已经落幕,中国运动员虽然在比赛中为国人奉献了不少惊喜,但是中国冰强雪弱的发展格局并没有多少转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