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 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2.对文中斜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杵/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高丽国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记载在《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查处理此事,他一怒之下,辞官而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2)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1.D 2.B 3.C 4.(1)柴成务又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中有不妥当之处,可以封还驳正上报。(知1分;制敕1分;封驳1分;句意2分) (2)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祀汾阴”状语后置1分;“留跸河中”译为“驻留河中”或“把出行的车驾驻留河中”1分;咸1分,句意2分)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C.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D.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中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B.龙图腾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D.一些学者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C.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

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

 

查看答案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

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四望:四望矶,山名。
1.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2.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是 __________。(3分)
3. 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4.作者写扫叶楼景色的观察顺序是先       ,后     。(2分)
5.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7分)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
1.行香子是这首词的                    (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

C.作者写到严子陵,是想效仿他的归隐之心。

D.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中的强调自然永恒的意思。
3.本词中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于是余有叹

B.观于大海,知尔丑//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C.其善下之//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D.予亦悔随之//或咎欲出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