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 公园里的树,几经...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

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柴者,木者,材者 野地中树,无以约束,自由生长,最后可能只成为人们手中的薪柴;公园中的树,经修剪后观之赏心悦目,却难免千篇一律,可能缺少了个性与活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对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人如果不加以约束管教,任其自由发展,那么结果,恐怕只会沦为柴者。王介甫笔下的仲永,纵然天资聪颖,却只知挥霍才华。其父囿于见识放任其自由,不使之学。最终其数年来学识无寸进,直至泯然众人。一块璞玉最终沦为路边之石,一棵良栋最终沦为农人之薪,其结果不令人扼腕叹息?由此可见,纵为良材,其无后天的指引、教育,任其自由发展,最后也不过沦为柴者。 然则,如果人如公园中树一般,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毫无个性呢?《病梅馆记》中,人们斫梅、夭梅、缚梅,使之符合人们的审美规范,这样的梅看上去“赏心悦目”,但其本身已丧失了梅之天性和灵性。我认为,这样“几经管教”,毫无个性的人,虽好于柴者,但并无法称为“材”。暂且称他们为木者吧! 需知,卓然不群者谓之材,纵观古今之材,他们大多克终苦读,一生致学,然其每个人,也有自身强烈的性格色彩,李白之洒脱,杜甫之沉郁,庄子之逍遥,老子之淡然,刘文典、章太炎、黄侃之狂傲,梁漱溟、陈寅恪,冯友兰之谦冲......如此枚举,数不胜数。窃以为,野地之树和公园之树,实际为两个极端。引申在教育上,一个太过于强调先天个性却忽视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而另一个对于后天教育又太过极端,导致了先天个性也被抹煞了。需者,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大众心理研究》第三章中古斯塔夫、庞勒强调过人是非常容易走极端的,其实,先天之性的保存和后天教育的引导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育人,和育树,是相同的,每棵树生来不同,各自有着“先天之美”,其长出残肢分杈,我们斫之使其更美,而树本身之木纹,躯干、轮廓,作为育树之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轻易改造的。 而反观当下的教育理念,我认为,虽然已不走极端,但可能还是更多地偏重后天的斧正,对于先天之性的保留可能重视的还不够。所谓宁为木者,不为柴者,木者,尚且中规中矩,可供人观赏,较之柴者,岂非更好?然则,我国近几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屡破新低,教育同质化现象明显,中国社会再无大师等现象是否与之有关联呢?望育人者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 愿更多的柴者,木者,变为材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比育树更难。 【解析】 试题分析: 在这则材料中,写了两种树:野地里的树和公园里的树。对比有何异同:野地里的树有活力却没有约束,公园里的树有美感却没有个性和活力。为何产生差别:野地里的树由它自由生长,公园里的树多次修剪。作者的态度:批评,否定。作者立意思考:缺乏约束的树成为一堆劈柴,多次修剪的树缺少个性和活力,都不可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见,约束与自由都是我们需要的。这才是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的本意。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即认可材料中的意思还是不认可,或有其他看法。可以说,材料中表述的是存在的普遍的自然现象,我们应由自然现象推向人类社会,不难想到,人的世界里也是如此。因此,最为常见的立意是认可材料中的本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四望:四望矶,山名。
1.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2.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是 __________。(3分)
3. 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4.作者写扫叶楼景色的观察顺序是先       ,后     。(2分)
5.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7分)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
1.行香子是这首词的                    (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

C.作者写到严子陵,是想效仿他的归隐之心。

D.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中的强调自然永恒的意思。
3.本词中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于是余有叹

B.观于大海,知尔丑//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C.其善下之//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D.予亦悔随之//或咎欲出者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闻道百//客有吹洞箫者

B.酾酒临江//以为莫己若

C.束于教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我之谓也//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泣孤舟之嫠妇//而轻伯夷之义

B.火尚足以明矣//盈科而后进

C.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故能成其圣//侣鱼虾而友麋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