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崔明秋 (8分) ①我依然记得多年前我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崔明秋  (8分)

我依然记得多年前我出走的那个四月,硕大的朝阳一直紧紧跟随在我的身后,温暖着我的身心。春日的田野,泥土深处的梦正在复苏,一棵小草悄悄探出头来,为我送行。我没有离愁,眼里充满对于远方的渴望。当绿皮火车拉响汽笛,载着我慢慢驶离这古老的小镇,我没有与故乡温厚的背影告别。

出走,从来都没有一条笔直的路可走。在异乡的夜空,我只看到一颗颗哭泣的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当风从我的双肩掠过,我听到来自故乡的低语。我依稀觉得我的双肩还保留着四月的温度,那是故乡的手掌的温度,多少年来从来没有冷却过。是它抚慰着我,让我在远走他乡的日子里,走得端正而夯实。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故乡的凝视,无论到了什么年纪,故乡的山水都一如既往地守望着游子的回归。故乡,如果说我爱你,为什么又一次次地离开你?在渴望逃避的瞬间,故乡那爿小站,絮叨着叮嘱与不舍。时间的手指无论怎样坚硬,都扯不断满腹绿意的祖先的遗嘱。在人生不停顿的迁徙和别离中,依然保留着这块土地的方言,那是历史的血脉,总不干涸。

远离故乡的日子,我夜夜怀抱旧日的回忆入梦。当我置身故乡的怀抱,寻找着旧日足迹的时候,扑面而来的风,却牵引着我去领略故乡全新的风貌。贯穿小镇南北的通江路,已由尘土飞扬的土路变为柏油路。成长的记忆点点滴滴浮现在脑海,路边高大的杨树亲切地看着我,仿佛在问我:这些年,你都去了哪里?我已寻不到那些错落在低矮平房中弯曲的小巷,那棵长在房檐的小草只有在我的记忆里碧绿着。在小巷里玩耍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他们继承了父辈的朴实与勤劳,在这块土地上支撑起一个新的时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让我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街市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人们的脸上依旧挂着我熟悉的朴实的微笑。而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那条在小镇东边修建的大路与大桥。那一带原来是稀稀落落的破旧平房与废弃的厂区,一直都冷清萧条。如今人们搬进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在废弃的厂区上建起了休闲娱乐广场。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与气派的新桥连接,成为小镇里的一条运输动脉。每天清晨,一颗颗还带着露珠的蔬菜与瓜果从这里运送出去,丰富着城市的餐桌。人们带着心中的理想蓝图从这条路离开小镇,又从这条路回到小镇,带回了山外先进的理念与思想。日子就在这条路上一天天忙碌并富裕起来。

远处的田野,庄稼的面孔在阳光下晶莹闪亮。我寻根的目光在燃烧,乡音在我的耳畔感情纯正。清澈明亮的江水,滋润着两岸,水草肥美,绿树成荫,那一片片叶子上有父亲的体温,母亲的体温。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心是那样的安宁,踏实,跋涉的思想不再疼痛。不知是谁在喊我的乳名,我回过头去,竟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她刚刚从广州回来,探望父母。

一阵鞭炮声打断了我们的交谈,一排迎亲的车队停在了我们身后,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询问着是谁家的喜事。岁数大的人慨叹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小孩子不停地拍着巴掌,蹦蹦跳跳……我们也随着人流,感染着喜气,默默地为这对新人祝福。

转眼间,又要离开故乡了,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凝望故乡,我收藏起故乡的宽厚与沉实,这里是我永远眷恋的港湾。

在告别的时候,我看到故乡潮湿的背影。而我从今后的漂泊,无论多远、多久,我的乡愁都是岁月的剪刀无法剪断的一根棉线……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中的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3.请将文章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2分)

离故乡                                  再次离故乡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1.剪不断的乡愁(2分) 2.景物描写,(1分)交代了“我”离开故乡的季节,衬托了“我”对远方的渴望之情。(2分) 3.思故乡;在故乡(回故乡)(2分) 4.呼应题目,(1分)点明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情感。(2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⒈事物线索。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⒉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⒊情节线索(事件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顶点和结束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⒋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⒌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它基本上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点为标志的一条思辩线索。”。⒍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叙事类散文中。⒎时间线索。在生活中,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性质的严重性,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线索往往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考生应特别注意标题和开头结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三)学会转身(8分)

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滴答、滴答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壳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吗?

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思维习惯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1.阅读选文第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____________

分析论述

B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壳容积的事例

论证方法:C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D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壳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3.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历史上的汗血宝马(6分)

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了一件威武的铜奔马,此马三足凌空,气势夺人,郭沫若将它定名为马踏飞燕。据考证,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极品青铜器物,距今约1800年。这件铜奔马的原型,便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汗血宝马。

我国古代,曾将汗血宝马称为天马、大宛马(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记载,大宛马其先天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一样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宝马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使开始频繁来往于西域诸国,他们在贰师城见到了强健的大宛马,于是奏知汉武帝。嗜好宝马的汉武帝闻讯后大喜,特意铸了一匹金马,命使者送到大宛国,想用金马换一匹汗血宝马,结果被大宛国王拒绝,汉使也在归途中被杀。汉武帝大怒,派大将李广利率大军远征大宛国。大宛国人难以抵挡,于是杀了国王,与汉军议和,并同意向汉朝提供良马。汉军挑选了3000匹良马运回中原,但这些马经过长途跋涉后损失惨重,到达玉门关时仅余1000多匹。得到汗血宝马的汉武帝十分高兴,将天马的美名赐予汗血宝马。汉武帝还让汗血宝马等西域良马与蒙古马杂交,培育出山丹军马。从此,中原的马种得到改良,汉代的生产力和军队的装备也因此大幅增强。

唐朝时,中原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更加密切,唐玄宗曾将义和公主嫁给了宁远(大宛)国王,宁远国王则向玄宗献了两匹胡种马(即汗血宝马),玄宗为两马取名为玉花骢(骢,读cōng,一种毛色青白相间的马。)照夜白,它们还被画进了唐代名画《照夜白图》。

在古代,马是战争的利器。汗血宝马体形好、听话、快速、适于长途行军,在游牧民族的征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成吉思汗时代,汗血宝马成为蒙古大军发动闪电战,横扫欧亚大陆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里,汗血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蕴涵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被人们称之为龙之友龙之媒。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撰写传奇故事来描写汗血宝马。唐代李白有《天马歌》: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宋代司马光也有《天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

汗血宝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繁衍生息上千年,但近代以来,史料中已很难见到汗血宝马的名字,汗血宝马在我国几近绝迹。

按说,引进的汗血宝马有雌有雄,是可以进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时,由于战马多被阉割,也使一些汗血宝马失去繁殖能力。种种原因使汗血宝马在国内踪迹难寻,目前只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境内,还生存有数千匹汗血宝马。
1.文章开头从铜奔马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2.⑦⑧两段内容说明了什么内容?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说明的?(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解】片面、浅陋。盘缠。详细。差不多。孔子的弟子。 勤勉,努力。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是人多以书余(假:假如)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地方区域等)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  D.若既不出(户:门)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字,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敢出一言  B.夫孔子之圣  C.俯身倾耳   D.光先帝遗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的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它的好处。(2分)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查看答案

默写(8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了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那样                    

(6)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

(7)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