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孟宪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孟宪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债交学费,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

冯先生17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选自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苦力,读书要靠借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

B. 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创作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已经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了。

C. 抗战胜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它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生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D. 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蘧常、童书业等国学大师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1937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他她虽然也没有中断自由阅读,但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

B. 冯先生酷爱读书, 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

C. 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等,这位胖之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冯先生对无锡国专有着深厚的情感,在那里他见识了学问的博大精深,懂得了资料证据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E. 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江等重大事件,他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

3.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D 2.BD 3.答案:①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他承受生活叠加的苦难,经受劳累、辛苦,以为着亡国奴的滋味,苦难的经历也促使他苦读,为学术上的造诣提供的基础。②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阅读成了心灵慰藉,成为精神享受,苦读给他搭起精神瞭望台。③冯先生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感念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D项结合文本内容“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分析,“导师的引领最关键”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等。A项结合文本内容“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可知,“劳动是主要任务”错误;C项是在辍学期间阅读的书;E项“都是实地调查结果”错误。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探究文本结尾的内涵,理解“苦难”“感恩”的内涵,结合文本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能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

谈到法治,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有人负责信,但是在学的人不讲,在写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现了分离的倾向。这便是一种“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是缺乏法治精神的表现。“法治”与“法制”一字之差,却有根本不同。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法制,是制度规则的设定,执行着“惩于已然之后”。前者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后者是用禁令来规范道德底线上的守法行为。如果仅仅设定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却没有依照法治行事的思维,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学用分离、讲信分离的倾向。

“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其意也是在强调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成为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呢?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共规则意识,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所谓公共规则,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规则意识就是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不感情用事,而是依据所定规则作具体分析。法治是对公共规则的制度化提升,是用法律的手段使人们约定的规则得到权威的确认。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必看红路灯,只要凑齐一堆儿人就能过去。这是典型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匮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法规吗?不是的,交通法有明文规定:红灯停,绿灯行。所以说,形成法治精神的前提必须是公共规则意识的建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次就是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把法治纳入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一方面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呼唤并能促进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培育法治精神,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还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孙子兵法》讲“朝气锐、昼气惰”。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青年之于国家,意味着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最具朝气,具有感染他人的特殊能量,青年人最具活力,拥有活跃社会氛围的独特魅力;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当以青年为主体。

    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选自2014年10月22日《求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法治精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民是否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 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它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

C. 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

D. 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是因为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两种方法,证明“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B. 培育法治精神,既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又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C. 尽管公共规则意识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但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可以感情用事,依据所定规则作灵活处理。

D. 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为主题,从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切入,接着分析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再论证怎样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最后呼应上文,再次点题。

B. 作者在论证“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时,运用“有人负责……有人负责……有人负责……”的句式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指出当今“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颇有现实针对性。

C. 作者援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证明培育法治精神的主体在于青年。因为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引用、比喻说理,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 作者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治理国家只有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某书店开通了24小时营业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读者离开时,一部分人开始走进来。他们有的是喜欢夜读的市民,有的是自习的大学生,有的是外来务工人者,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他们有的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是只要是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________,子贡属于 ____________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___?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___?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___,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B. 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C. 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

D.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