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喜 事 (俄)契诃夫 那是夜里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喜    事

(俄)契诃夫

那是夜里12点钟。米佳·库尔达罗夫神色激动,披头散发,飞也似的跑进他父母的住宅,急急忙忙地在各个房间里走进走出。他的父母已经躺下睡觉了。他妹妹躺在床上,正好读到一本长篇小说的最后一页。他那些在中学里读书的弟弟们已经睡着了。

“你从哪儿来?”父母惊讶地问,“你怎么了?”

“哎呀,你们别问了!我可真没有料到!是啊,我简直没有料到!这……这简直叫人没法相信呢!”

米佳哈哈大笑,在圈椅上坐下,他幸福得站不住了。“真叫人没法相信!你们怎么也意想不到!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吧!”

他妹妹从床上跳下地,把被子披在身上,走到哥哥跟前。

那几个中学生醒过来了。

“你怎么啦?你脸色都变了!”

“我这是因为高兴,妈妈!要知道,现在全俄国都知道我了!全俄国呀!以前只有你们知道世界上有个十四品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可是现在全俄国都知道了!妈妈!啊,天主!”

米佳跳起来。在各个房间里跑来跑去,然后又坐下。“可是到底出了什么事呢?你说清楚啊!”

“你们生活得像野兽一样,报纸也不看,根本不注意报纸上的消息,可是报纸上有那么多值得注意的东西!要是发生一件什么事情,马上大家就都知道了,没有一件事能瞒住!我多么幸福啊!啊,天主!要知道,报纸上只登有名的人物的事情,可是现在一下子把我的事情也登出来了!”

“你说什么呀?登在哪儿了?”

父亲脸色发白。母亲看一眼圣像,在胸前画十字。中学生们跳下床,衣服也没披,只穿着短短的睡衣,走到他们哥哥跟前。

“是啊!报纸上把我登出来了!现在全俄国都知道我了!您,把这张报纸留起来做个纪念!以后我们可以时不时地把它拿出来读一下。您看看!”米佳从口袋里取出一张报纸来,递给父亲,伸出手指头戳一戳用蓝铅笔勾出来的地方。

“您念吧!”

父亲戴上眼镜。

“您倒是念啊!”

母亲看一眼圣像,在胸前画十字。父亲清一清喉咙,开始念道:“12月29日夜间11时十四品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你们看见了吧,看见了吧!往下念!”

“……十四品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从小布龙纳亚街考齐兴大楼的酒店内走出,业已喝醉……”“这就是我同谢敏·彼得罗维奇一起刚喝完酒……一切都写得很细致!您继续念吧!往下念!你们听着!”

“……业已喝醉,失足滑倒。当时有尤赫诺甫斯基县杜雷金诺耶村农民伊凡·德罗托夫赶雪橇一辆,停在附近。该文官恰巧倒在马旁,马即受惊,跳过库尔达罗夫,并拖雪橇从该人身上轧过,沿街奔驰。雪橇上有乘客一名,乃莫斯科二等商人斯捷潘·路科夫也。后来该马由看门人拦住,库尔达罗夫起初人事不省,当即被送往警察分局,由医师验伤。该人脑后撞伤……”

“这是车杆碰了我的后脑壳。爸爸,往下念!您再往下念!”

“……该人脑后撞伤,唯不严重。该项事故业已具文呈报,受伤人已予以治疗。”“医师叮嘱我用浸过凉水的毛巾压在我的后脑壳上。现在您念完了吧?啊?就是这样的!现在全俄国都传遍了这件事!您把报纸还给我!”

米佳抓住那张报纸,把它叠起来,塞在口袋里。

“我要到玛卡罗夫家去,拿给他们看一看……另外还得拿给伊凡尼茨基一家人看一看,拿给娜达丽雅·伊凡诺芙娜、阿尼西木·瓦西里奇看一看……我要去了!再见!”

米佳戴上有帽章的帽子,神色得意,喜气洋洋,跑出门外,到街上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夜里12点,父母及弟弟们已经睡觉了,而此时米佳还神色激动地来到父母的住宅,这足以表现出米佳的兴奋心情。

B. 家人都想知道事情的原委,但米佳却迟迟不说,这里的情节设计为后文揭示谜底起到了张本的作用。

C. “父亲脸色发白。母亲看一眼圣像,在胸前画十字。中学生们跳下床,衣服也没披,只穿着短短的睡衣,走到他们哥哥跟前”这一段描写,既表现了他们对米佳登报的惊喜,又为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起到了正衬的作用。

D. 米佳将报纸上刊登自己信息的地方用蓝色铅笔勾画出来,这是一个细节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有效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E. 父亲不是小说的主角,作者着墨不多,主要采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心。

2.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米佳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喜事”具体指什么?以“喜事”为题有何好处?

 

1.CE 2.小说主要通过米佳的神态、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了米佳的形象。 米佳形象:(1)米佳是个只有十四品文官官衔的社会地位低下急于想出名的小人物。(2)性格急躁,缺乏理性,具有病态心理。(3)虚荣心极强,由于自己饮酒过量神志不清引发车祸,上报纸本是丑事,他却因此而出名并当成喜事。 3.文中“喜事”是指米佳把自己因车祸上报纸而像名人一样出了名,全俄国人都知道,并当作喜事。 使用喜事做标题的好处:(1)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米佳的喜的表现,突出了人物虚荣的性格特征。(2)本来是丑事,主人公却当作喜事,运用了反讽手法,充满了讽刺的艺术效果。(3)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C项,应为反衬,家人的心理是惊恐,情感跟米佳是相反的。E项,“主要采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手法”表述错误,应为“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若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为‘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为‘废令’也”,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元封元年,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编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改动)

1.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分苛刻严厉的地步。

B. 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

C. 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D. 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

B. 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对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

C. 汉代官员回避制度,就是“三互法”。“三互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于未然。

D. 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颁布了《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建立了举报箱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尸位素餐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

B. 秦朝的御史大夫和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C. 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D. 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供了借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联想、思考或感悟,按要求作文。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跌倒了就肆意哭泣,父母说要学会坚强。后来,我们学着在夜里独自舔伤口,幻想着明天就能长大,以为长大了,我们就不再脆弱。经历过风风雨雨,才明白长大就是一个接纳脆肉的过程,生活本身就很脆肉。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帽子

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

本来在十字路口,按她的意思还想往前送一段路,穿过那两条马路后再返回,可女儿刚好看见一个同学,就急三火四地摆摆手,和她说了声再见。等她再想说什么时,女儿已经拉着同学的手跑远了,留给她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丈夫还在床上睡着,几个房间里都流动着睡眠的味道。她用鼻子嗅了嗅,从空气里就闻到了属于女儿的味道。回忆起来,女儿的气味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淡淡的奶香,变成了如今活泼的青春气息。女儿呢,也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成了一名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想一想,这些仿佛都是一眨眼间的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到底还是忍不住,走进大房间里,推醒了丈夫。丈夫揉着眼睛,嘟嘟囔囔地问出了啥大事,是天塌下来了,还是地陷下去了。她没有马上回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后,才淡淡地说一句,我有点儿后悔,刚才不应该让孩子戴帽子。丈夫听了她的话,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伸出手摸她的额头,你没发烧吧,怎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说起了胡话。她打开丈夫的手,撇撇嘴,你才发烧呢,我说的是正经事。丈夫就不再理她,翻身下床,躲进了厕所里。她走到厕所门边,还想再说点什么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有点隐隐的担忧,自己会不会一语成谶?

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手上的工作也干得丢三落四,顾头不顾尾。眼前始终晃动着女儿戴着帽子的形象。她看见女儿背着书包、戴着帽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眉飞色舞地和同学谈论着昨晚的综艺节目。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的对象不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然后,她就看见女儿准备要过马路……想到这里,她就赶忙闭上眼睛,再也不敢想下去。

到中午的时候,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她和丈夫午休的时间都不长,女儿也不回家吃饭。每次早晨送女儿时,在路上她都会叮嘱几遍,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她看看表,女儿放学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手机却静悄悄的,毫无反应。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喊她去吃午饭,她嘴上答应一声,脚下却没动,还坐在办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手机出神。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屋子里很静,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女儿下午上课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手机始终也没响起来。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看。就在她打算出门时,领导交给她一份报表,让她一定要在下班之前赶出来。

她的业务水平在单位里是很棒的,如果在往常,这件事情她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地做好。但今天却不行,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当终于把报表做好,交给领导时,她看见时钟马上就要指向女儿放学的时间了。她又一次看见女儿戴着帽子,心不在焉地从校门口走出来,一边挥手和同学说再见,一边穿过马路……她说声我得走了,去接女儿,就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学校而去。

女儿看见她从出租车里走出来时,表现得很惊讶,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她也同样上上下下地看了女儿一遍。女儿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打车来接我?她的脸突然板起来,狠狠地说,中午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的声音很大,旁边的几个家长和学生都扭过头来看。女儿觉得很委屈,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围着眼圈儿转。人家忘了嘛,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也不是第一次忘。

她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搂着女儿的肩膀说,好了,下次别再忘就行了。

第二天早晨,她找出另一顶帽子,把昨天女儿戴的那顶帽子扔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女儿戴上帽子时有些不解,问她干吗换来换去的。她端详了女儿一会儿,淡淡地说,昨天那顶帽子,帽檐太长了,挡眼睛。

1.阅读文章,概括出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

2.请简要分析“帽子”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3.作品是怎样叙述“她”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请先分析小说中的丈夫和女儿是如何对待“她”这些做法的,然后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我国成年人阅读情况的调查。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1)由此表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字)

(2)针对结论提出建议: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段介绍“可燃冰”的材料,请概括“可燃冰”这一新型能源的特点,不超过15个字。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可燃冰里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其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以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避免了最让人头疼的污染问题。截至目前,全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发现的可燃冰矿点已超过200处,据测算,仅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就有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研究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可燃冰”分解,造成环境灾害,开采时必须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不泄漏,同时还要攻克与泥沙分离等技术难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