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帽子 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帽子

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

本来在十字路口,按她的意思还想往前送一段路,穿过那两条马路后再返回,可女儿刚好看见一个同学,就急三火四地摆摆手,和她说了声再见。等她再想说什么时,女儿已经拉着同学的手跑远了,留给她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丈夫还在床上睡着,几个房间里都流动着睡眠的味道。她用鼻子嗅了嗅,从空气里就闻到了属于女儿的味道。回忆起来,女儿的气味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淡淡的奶香,变成了如今活泼的青春气息。女儿呢,也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成了一名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想一想,这些仿佛都是一眨眼间的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到底还是忍不住,走进大房间里,推醒了丈夫。丈夫揉着眼睛,嘟嘟囔囔地问出了啥大事,是天塌下来了,还是地陷下去了。她没有马上回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后,才淡淡地说一句,我有点儿后悔,刚才不应该让孩子戴帽子。丈夫听了她的话,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伸出手摸她的额头,你没发烧吧,怎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说起了胡话。她打开丈夫的手,撇撇嘴,你才发烧呢,我说的是正经事。丈夫就不再理她,翻身下床,躲进了厕所里。她走到厕所门边,还想再说点什么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有点隐隐的担忧,自己会不会一语成谶?

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手上的工作也干得丢三落四,顾头不顾尾。眼前始终晃动着女儿戴着帽子的形象。她看见女儿背着书包、戴着帽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眉飞色舞地和同学谈论着昨晚的综艺节目。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的对象不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然后,她就看见女儿准备要过马路……想到这里,她就赶忙闭上眼睛,再也不敢想下去。

到中午的时候,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她和丈夫午休的时间都不长,女儿也不回家吃饭。每次早晨送女儿时,在路上她都会叮嘱几遍,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她看看表,女儿放学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手机却静悄悄的,毫无反应。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喊她去吃午饭,她嘴上答应一声,脚下却没动,还坐在办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手机出神。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屋子里很静,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女儿下午上课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手机始终也没响起来。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看。就在她打算出门时,领导交给她一份报表,让她一定要在下班之前赶出来。

她的业务水平在单位里是很棒的,如果在往常,这件事情她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地做好。但今天却不行,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当终于把报表做好,交给领导时,她看见时钟马上就要指向女儿放学的时间了。她又一次看见女儿戴着帽子,心不在焉地从校门口走出来,一边挥手和同学说再见,一边穿过马路……她说声我得走了,去接女儿,就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学校而去。

女儿看见她从出租车里走出来时,表现得很惊讶,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她也同样上上下下地看了女儿一遍。女儿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打车来接我?她的脸突然板起来,狠狠地说,中午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的声音很大,旁边的几个家长和学生都扭过头来看。女儿觉得很委屈,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围着眼圈儿转。人家忘了嘛,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也不是第一次忘。

她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搂着女儿的肩膀说,好了,下次别再忘就行了。

第二天早晨,她找出另一顶帽子,把昨天女儿戴的那顶帽子扔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女儿戴上帽子时有些不解,问她干吗换来换去的。她端详了女儿一会儿,淡淡地说,昨天那顶帽子,帽檐太长了,挡眼睛。

1.阅读文章,概括出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

2.请简要分析“帽子”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3.作品是怎样叙述“她”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请先分析小说中的丈夫和女儿是如何对待“她”这些做法的,然后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1.(1)送完女儿回到家的不安和担忧。(2)上午在办公室里的慌乱。(3)想立刻去学校看看女儿的迫切。(4)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时的烦躁。(5)打车去学校时的急切。 2.(1)帽子是表达母爱的情感载体,暗示主旨。(2)帽子是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3)烘托了“她”这个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人物形象。(4)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1)运用第三人称(或上帝视角),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3)以“帽子”为线索,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集中紧凑。 4.丈夫认为她有毛病,不愿理她;女儿则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她是小题大做。一种观点是,这个母亲对女儿的做法属于典型的过度关注,对女儿对自己对丈夫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另一种观点是,母亲对女儿的付出已经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在这种爱的呵护下女儿一定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主要结合时间的变化分析。如送完女儿回到家的不安和担忧;上午在办公室里的慌乱等。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帽子”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帽子是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了“她”这个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人物形象。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的叙述角度。主要从文章的叙述主体方面分析,第三人称的叙述,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析,文章仅仅围绕“帽子”展开。 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也有拓展延伸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丈夫和女儿是如何对待“她”这些做法的,丈夫认为她有毛病,不愿理她;女儿则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她是小题大做。谈谈自己的看法,主要围绕“母爱”“放手”“爱的方式”等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我国成年人阅读情况的调查。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1)由此表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字)

(2)针对结论提出建议: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段介绍“可燃冰”的材料,请概括“可燃冰”这一新型能源的特点,不超过15个字。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可燃冰里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其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以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避免了最让人头疼的污染问题。截至目前,全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发现的可燃冰矿点已超过200处,据测算,仅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就有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研究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可燃冰”分解,造成环境灾害,开采时必须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不泄漏,同时还要攻克与泥沙分离等技术难题。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广义而言的时尚,(1)_______ ,近似于《礼记》中所言的民风民俗,或者柏拉图笔下的时代风气。就此而言,当然代有时尚。而今日所谓时尚,意蕴则颇为狭窄,更多指衣饰、形容等诉诸外表的个性体现及其所形成的某种潮流。(2)________,但都有一种特定的指向:时尚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体现,时尚意味着更现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但未来还可以补救,此句出自《论语》的“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诗中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的句子: “ __________ ”。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荷花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送安西将

张籍

万里海西路,茫茫边草秋。计程沙塞口,望伴驿峰头。

雪暗非时宿,沙深独去愁。塞乡人易老,莫住近蕃州。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安西将”的关切之情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