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朝鲜2月7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朝鲜2月7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鲜发射卫星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B. 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C. 在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八强争夺赛中,中国女排遇到了最没有获胜机会的东道主队,顽强的女排姑娘苦战五局,出乎意料地以三比二力克东道主巴西队。

D. 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赢得超高口碑。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表意不明,“没有道理的”是“美国、日本、韩国”还是“朝鲜”,并不确定。B项成分残缺,应在“各界人士”后加“的意见”。C项不合逻辑,言不及意。想要表达的是中国队最没有获胜机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②大伙觉得她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十分庸俗。

③在新加坡你可以品尝到星洲辣蟹、肉骨茶和娘惹菜等美食,品类之丰,擢发难数

④春节期间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无疑又在国内旅游市场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⑤晋代石崇生活奢侈,挥金如土。家中亭台遍地,楼榭高耸。可惜,这种鼎铛玉石的生活很快就随着时间的流逝灰飞烟灭,化作尘土了。

⑥再回首,穿越岁月的重重幕帐,透过吉光片羽一样的古代名人家书,我们能看到其背后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和向上向善的谆谆教诲。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也含有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旧时堂前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①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好十年。③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独宿”二字是诗眼。诗人“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

B. “关塞萧条行路难”一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思家忆亲之情有增无已,因为当时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C. 后两联写乡书阔绝,归路艰难;诗人官场失意,于是借栖幕府,表达“独宿”伤感的心情。

D. 尾联照应首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而苦闷。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漂泊辗转,诗风沉郁。

E. 末句用典,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鸟,用一个“安”字,是诗人的自我安慰,流露出心灵的安宁。

2.试简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监察御史。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于是上皆罢之。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正大八年二月乙丑,于嵩山崇福宫,年六十有九。初游嵩山,尝曰:“吾意欲主此山!”果终于此。

(节选自《金史 张行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D.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监察御史,隋代始设立,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 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 《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卜筮之书,它专门用来占卜命运、对事态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人对去世有多种描述,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或后之死称“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行信心系百姓,兴利除弊。担任监察御史时,建议依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交麦以作粮税,便利民众。

B. 张行信敢于直言,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满朝官员无人敢言。只有他再三提醒皇帝若重用此人,后患无穷。胡沙虎因此被诛杀。

C. 张行信重视人才,他建议皇帝发动重臣举荐人才,加以厚待,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相报。

D. 张行信不惧权贵,排斥庸才。在他的劝谏下,鄙俗无能、不晓兵律的将领王守信、贾耐儿刚获提拔即被罢免,遇敌即溃的皇族败将讹可也被下狱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

(2)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

——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述感

2011年,是张舜徽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他1911年8月5日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最当之无愧。

张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每为一学,均有创辟胜解,这有他的《周秦道论发微》可证。“道”为先秦各家泛用之名词,但取义各有界说。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而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这是张先生对于先秦思想文化史的一项极大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

张舜徽先生的独断之识,见于他所有著述,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以本人阅读张著之印象,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他的学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随手牵引,无不贯通。但二百万言的《说文解字约注》,又纯是清儒《说文段注》一系的详博考据功夫。

古人为学所谓通,或明天人,或通古今,或淹通文史,或学兼四部。《郑学丛著》一书,正是他由小学而经学的显例。至于子学,《周秦道论发微》为其代表。明清思想学术,亦为先生所爱重,则《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两书,是总其成者。集部则《清代文集别录》(上下册)、《清人笔记条辨》。当然张先生学问大厦的纹理结构还是史部之学,也可以说以文献史学为其显色。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

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无论环境顺逆,条件优劣,从未中辍。每天都早起用功,又读又抄。抄是为了加深记忆。小学的根底,得其家传,是自幼打下的。十五六岁,已读完《说文段注》。中岁以后益增自觉,竟以十年之功,将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二十四史”通读一过。

晚年,学益勤。至20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已年逾七旬,仍勤奋为学,孜孜不倦—— 天热,就在桌旁放一盆冷水,把湿毛巾垫在胳膊下;汗流入眼睛,就用毛巾擦一下再写。天冷,手冻僵了,就在暖水袋上捂一下,继续写下去。雨天房子漏水,就用面盆接住;水从室外灌进屋里,就整天穿上胶鞋写作。每晨四点起床,晚上睡得很晚。就是这样,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他认为“才赋于天,学成于己”。识则一半在天,一半在己。勤奋努力与否,至为关键。为将己身之经验传递给后学,1992年初冬,当其八十一岁之时,还撰写《自学成才论》上下篇,交拙编《中国文化》刊载,此距他不幸逝世,仅两周时间。

《自学成才论》之上篇写道:“科举之制达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事实昭示于世:科举可以选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科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迄于今将百年矣。而事实昭示于世: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以出类拔萃之士,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作者刘梦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作者将张舜徽与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进行比较并相提并论,突出其国学成就。同时,作者也有意强调其自学成才这一点,突出其难能可贵。

B. 张舜徽先生一生沉潜书海,气象博大,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遂于四部均有传世之作,是20世纪公认的国学大师。

C. 张舜徽先生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推翻了先秦诸家对“道”的界说,提出了道“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的全新见解,足可成一家之言。

D. 张舜徽先生认为“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表达了张先生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与批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张舜徽先生和章太炎先生、黄侃先生都是当时及后世向无异词的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B. 张舜徽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他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的统治术,这项对先秦思想文化史的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

C. 在作者印象中,张舜徽先生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都有融会贯通之解,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

D. 张舜徽先生在《自学成才论》的上篇中认为1300多年的科举,只是在警醒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凡事都要靠个人努力。

E. 本文通过对张舜徽先生勤奋自学,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介绍,激励后辈学人。

3.“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试举例分析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