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在社会...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②大伙觉得她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十分庸俗。

③在新加坡你可以品尝到星洲辣蟹、肉骨茶和娘惹菜等美食,品类之丰,擢发难数

④春节期间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无疑又在国内旅游市场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⑤晋代石崇生活奢侈,挥金如土。家中亭台遍地,楼榭高耸。可惜,这种鼎铛玉石的生活很快就随着时间的流逝灰飞烟灭,化作尘土了。

⑥再回首,穿越岁月的重重幕帐,透过吉光片羽一样的古代名人家书,我们能看到其背后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和向上向善的谆谆教诲。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评头品足:原指评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现多指对人对事多方的议论、挑剔。对象不当。 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对象不当。 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不合语境。 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鼎铛玉石:指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也含有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旧时堂前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①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好十年。③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独宿”二字是诗眼。诗人“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

B. “关塞萧条行路难”一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思家忆亲之情有增无已,因为当时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C. 后两联写乡书阔绝,归路艰难;诗人官场失意,于是借栖幕府,表达“独宿”伤感的心情。

D. 尾联照应首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而苦闷。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漂泊辗转,诗风沉郁。

E. 末句用典,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鸟,用一个“安”字,是诗人的自我安慰,流露出心灵的安宁。

2.试简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监察御史。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于是上皆罢之。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正大八年二月乙丑,于嵩山崇福宫,年六十有九。初游嵩山,尝曰:“吾意欲主此山!”果终于此。

(节选自《金史 张行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D.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监察御史,隋代始设立,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 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 《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卜筮之书,它专门用来占卜命运、对事态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人对去世有多种描述,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或后之死称“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行信心系百姓,兴利除弊。担任监察御史时,建议依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交麦以作粮税,便利民众。

B. 张行信敢于直言,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满朝官员无人敢言。只有他再三提醒皇帝若重用此人,后患无穷。胡沙虎因此被诛杀。

C. 张行信重视人才,他建议皇帝发动重臣举荐人才,加以厚待,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相报。

D. 张行信不惧权贵,排斥庸才。在他的劝谏下,鄙俗无能、不晓兵律的将领王守信、贾耐儿刚获提拔即被罢免,遇敌即溃的皇族败将讹可也被下狱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

(2)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

——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述感

2011年,是张舜徽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他1911年8月5日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最当之无愧。

张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每为一学,均有创辟胜解,这有他的《周秦道论发微》可证。“道”为先秦各家泛用之名词,但取义各有界说。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而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这是张先生对于先秦思想文化史的一项极大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

张舜徽先生的独断之识,见于他所有著述,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以本人阅读张著之印象,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他的学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随手牵引,无不贯通。但二百万言的《说文解字约注》,又纯是清儒《说文段注》一系的详博考据功夫。

古人为学所谓通,或明天人,或通古今,或淹通文史,或学兼四部。《郑学丛著》一书,正是他由小学而经学的显例。至于子学,《周秦道论发微》为其代表。明清思想学术,亦为先生所爱重,则《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两书,是总其成者。集部则《清代文集别录》(上下册)、《清人笔记条辨》。当然张先生学问大厦的纹理结构还是史部之学,也可以说以文献史学为其显色。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

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无论环境顺逆,条件优劣,从未中辍。每天都早起用功,又读又抄。抄是为了加深记忆。小学的根底,得其家传,是自幼打下的。十五六岁,已读完《说文段注》。中岁以后益增自觉,竟以十年之功,将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二十四史”通读一过。

晚年,学益勤。至20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已年逾七旬,仍勤奋为学,孜孜不倦—— 天热,就在桌旁放一盆冷水,把湿毛巾垫在胳膊下;汗流入眼睛,就用毛巾擦一下再写。天冷,手冻僵了,就在暖水袋上捂一下,继续写下去。雨天房子漏水,就用面盆接住;水从室外灌进屋里,就整天穿上胶鞋写作。每晨四点起床,晚上睡得很晚。就是这样,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他认为“才赋于天,学成于己”。识则一半在天,一半在己。勤奋努力与否,至为关键。为将己身之经验传递给后学,1992年初冬,当其八十一岁之时,还撰写《自学成才论》上下篇,交拙编《中国文化》刊载,此距他不幸逝世,仅两周时间。

《自学成才论》之上篇写道:“科举之制达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事实昭示于世:科举可以选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科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迄于今将百年矣。而事实昭示于世: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以出类拔萃之士,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作者刘梦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作者将张舜徽与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进行比较并相提并论,突出其国学成就。同时,作者也有意强调其自学成才这一点,突出其难能可贵。

B. 张舜徽先生一生沉潜书海,气象博大,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遂于四部均有传世之作,是20世纪公认的国学大师。

C. 张舜徽先生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推翻了先秦诸家对“道”的界说,提出了道“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的全新见解,足可成一家之言。

D. 张舜徽先生认为“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表达了张先生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与批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张舜徽先生和章太炎先生、黄侃先生都是当时及后世向无异词的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B. 张舜徽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他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的统治术,这项对先秦思想文化史的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

C. 在作者印象中,张舜徽先生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都有融会贯通之解,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

D. 张舜徽先生在《自学成才论》的上篇中认为1300多年的科举,只是在警醒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凡事都要靠个人努力。

E. 本文通过对张舜徽先生勤奋自学,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介绍,激励后辈学人。

3.“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试举例分析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嫂的药

刘川北

青哥得了癌。

青嫂哭得死去活来。但她不敢对着青哥哭,青嫂想哭了,就跑到树林子里哭。本来青嫂相信,就算芦草湾100个人中间有99个得了癌,剩下这个健康的人也肯定是青哥无疑,她能找出999个青哥不得癌症的理由。

青哥是村里劳动的好手,割麦、扬场,给果树剪枝、喷药,样样能,样样精。青哥勤俭,为人热诚,亲戚朋友有个灾有个难,青哥都会主动伸出手帮忙周济。

青嫂命苦,七八岁没了娘,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老大不小了才嫁人;可她也命好,后半辈子有青哥这样的男人依靠,再苦的日子也是甜的。

青嫂拉着青哥去了城里的部队医院,重新做检查。青嫂不甘心先前破县城的小医院也能地地道道地检查出癌来,一厢情愿地认为是误诊。青嫂的手一直攥着青哥的手,一会递水,一会递纸巾。公交车上,医院的走廊里,人们都送来羡慕的眼光。

可结果仍然确诊:肝癌晚期。医生说,回去吧,想开些,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住院也是白扔钱。

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张奎回来了,陪着青哥青嫂待了三天半,阴着脸,皱着眉头,最后放下两千块钱,走了。

青嫂强装着一脸的平静,对青哥说,不是什么大毛病,医院不肯留咱们,咱们回去找杨春拿几副药,一吃准好。青哥一咧嘴,笑了,嘴角黏着的饭粒子掉了下来。

杨春的诊所内科外科小儿科都看,最专长的还是皮肤病。外省的也来看病,方圆百八十里,有名气有声望。杨春讲究“花小钱,看大病”,10块钱能看好的病,决不让你多花一分一毛,开出的药,有剩余他还原价回收。有人耍小聪明,故意把省下的药拿回诊所,杨春什么也不说,原价退钱。钱退了,过两天,这人又红着脸找杨春——老毛病又犯了。

杨春说,青哥要是疼了,可以给他打一针。

青嫂说,心疼……

杨春说,那这病只有阎王爷瞧得了……

青嫂看了看这间破诊所,挂了蜘蛛丝的墙面上,扯满了“祖传秘方、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一类的奖状锦旗。杨春忙着打理看病的人,青嫂在屋里站了一会,什么也没有问,转身走出诊所,一路哑然。

青嫂守着青哥,青哥有气无力,病奄奄地躺在床上。青嫂做了青哥最喜欢的热面汤,放了紫菜豆腐虾皮,端到他嘴边,青哥试着动了动嘴唇,汤还没有吸到嘴里,就把碗推到一边。青哥一点一点消瘦下去,青嫂一夜间头发花白了,也瘦了。青嫂怕青哥看见,偷闲去镇上的“大美人”发廊染了发。人们再看到青嫂时,有些诧异,好像得病的不是青哥,而是青嫂自己。人们怀疑,这病不传染吧?

青嫂第二次迈进杨春的诊所,什么也不说,一下子跪倒在杨春的面前。杨春愣怔在那儿,他老婆把青嫂扶了起来。她说,大妹子,你这是做什么呢?!青嫂说,我不能让青哥活活地等死,权当死马当活马医,杨兄弟,你救不了他一辈子,还不能救他三年五载?杨春想了想,说,有个古方子,可以试试,你回吧,过三天一早再来。

三天后,青嫂来的时候,杨春说,这是配好的十副药,偏方治大病,你信它,它就灵。一个月后拿另十副。

青嫂感激万分,拿了药急匆匆地回家用文火慢慢地熬。药里放了冰糖,苦中含着一缕缕化不掉的甜。青嫂再也没有时间去树林子去哭了,她对青哥说,杨春开的药,祖传秘方呢,费了老大的劲儿才寻来的古方子,80块钱一副……青哥不吃,问青嫂,哪里来那么多钱。青嫂不说,只是她手上的戒指、脖子上的项链全没了。

七个月后,青哥还是走了。青嫂从青哥的床头柜子里发现5包用马粪纸包好的草药。药是青哥偷偷藏的,想着一副药80块,省下一点还能换回些钱。当初青嫂数着药包的时候,看见药少了,还责怪自己的记性,她没有想到是青哥偷拿了药。此刻,青嫂擦完了泪,心里除了说不出的失落痛苦,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让青嫂挺直了腰。

办完了丧事。

儿子张奎找到杨春的诊所,要杨春赔偿损失费。

杨春说,你来得好。张奎用眼剜了杨春一眼。杨春拿出五千块钱,放到桌面上。

杨春说,药不值钱,连翘土茯苓半边莲……是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我的药治不了癌……

张奎拿了钱,转身走出了破败的小诊所。他的影子在暮色中拉得很长,一直铺到诊所门前那棵笨槐树下。

杨春自言自语地说,但这些,对你娘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一味药……

 (选自《意林》2014年20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青哥一咧嘴,笑了,嘴角黏着的饭粒子掉了下来”这一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哥相信癌症可以治好。

B. 以“青嫂的药”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同时,也表现了青嫂对青哥的挚爱之情。

C. 面对杨春打理别的病人而“一路哑然”,做青哥最喜欢的热面汤,因担心青哥病情而一夜头发变白,小说中的青嫂是个忍辱负重的人。

D. 小说结尾杨春说的那句话可谓含义隽永,意蕴深刻,既表达了杨春对张奎向他索要损失费的不满,也表现了杨春对青嫂的同情和理解。

E. 这篇小说有多处伏笔与照应,如“青哥节俭”与后文他“偷藏五包草药”,青哥的儿子张奎“陪着青哥青嫂待了三天半,阴着脸,皱着眉头”与后文“要杨春赔偿损失费”,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2.小说以“青哥得了癌”一句独立成段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刻画了青哥、青嫂、张奎和杨春等人物形象,请任选两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