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动态、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屈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中国画始终以线为主。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飞尔、伦伯朗以来,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是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

    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吴道子就是中国线画的天才代表,人谓“吴带当风”。北齐画家曹仲达则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形象,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出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请具体解释“肉搏”在文中的意思。

2.“吴带当风”与“曹衣出水”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根据全文概括中国素描的特点。

 

1.不借助彩色,画家凭着他的手法和个性,直接用线条勾画物象的真形。 2.“吴带当风”,指吴道子作画以线纹暗示物象骨格、气势与动向,不注重形体实象的描摹,体现了中国线画的艺术传统;“曹衣出水”,指曹仲达受西域画风的影响,注重把握实体形象,以线条显露凹凸,体现轮廓。 3.摆脱彩色的纷华灿烂,以朴素的单色造形;以抽象线纹或墨彩直接取相,表现物体的形神;是一切造形艺术的起点;返于自然,自心,真(真实纯净)。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的概念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把握理解概念,本题可以作答为,“肉搏”在文中的意思,不借助彩色,画家凭着他的手法和个性,直接用线条勾画物象的真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茶馆》中,“凭良心干了一辈子”的常四爷做了哪几件有良心的事?

(2)《欧也妮·葛朗台》中,除了不择手段赚钱外,哪些事说明发财后的夏尔思想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诸葛亮的智慧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重点,“隆中对”表现了他对时代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奠定三分天下基础的赤壁之战则体现了他联吴抗曹战略的正确性。

B. 德·蓬风在替欧也妮处理完她堂弟父亲的债务之后,两人宣布了婚事;离开索漠前,欧也妮叫人将梳妆盒的金饰熔铸成圣体显供台,送给了她为夏尔祈祷过的教堂。

C. 《茶馆》第三幕中,秦仲义和王利发在交谈中知道了各自的遭遇:秦仲义花40年心血建成的工厂被迫转卖,王利发则将被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

D.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和孙尚香都是美人计的一部分,前者是为了报答王允之恩而主动参与其中;后者则是被利用,对阴谋并不知情,是权术的牺牲品。

E. 《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对死去国王的鬼魂形象作了较为细致的刻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且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经荒历乱,埋藏积久,简编朽绝,亡失者多;或杂续残缺,或脱去章句,是以难知,似若至深耳。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然守株之徒何肯谓尔其于古人所作为神今世所著为浅贵远贱近有自来矣。

(选自《抱朴子》,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然守株之徒何肯谓尔其于古人所作为神今世所著为浅贵远贱近有自来矣。

2.成语“洛阳纸贵”与上面材料中述及的哪一部作品有关?

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上帝给了人们有限的力量,也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经典

朱大可

①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是什么?撇开那些关于古典价值的陈词滥调,我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经典就是那种能够扛住时间磨损的钻石文本,它越过纷乱的岁月,保持着自己的微光,像星辰一样,恒久地照耀我们。与此同时,经典并不拒绝空间,但它无意占有广阔的空间,犹如金字塔的尖顶,体量微小,却掌控了空间中最核心的部位,标定了整个金字塔的高度。它的品质也正在这里,它向世人提供了灵魂营造的要素。

②澳大利亚悉尼西区的各个火车站点,曾被中学生流氓所占据,吸毒和斗殴事件频繁发生。警方和铁路管理当局都束手无策。最后一位文化策划师提供了解决方案,他要求在那些犯罪高发的车站,每天24小时播放莫扎特音乐。铁路当局为此购置并安装了相关设备,但人们都对此举的效果深表怀疑。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些问题学生因倾听莫扎特而变得“守法”起来。这个典型案例向我们证明了经典和灵魂的密切关联。

③经典的这种非凡属性,是它获得敬意的理由。在我的阅读史上,经典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如果可能,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应该完全交给经典。可惜我无法做到这点。尽管我保持了足够的警惕,还是会被各种宣传品所蛊惑,它劝诱人们阅读那些包装成经典的垃圾。

④就图书、影视剧、歌舞而言,中国消费市场提供的绝大多数流行文本,都是低俗的劣质品。这种唯独劣质品得以盛行的怪象,我称为“垃圾效应”。在电影圈,这种效应因票房而被显著放大。投资人竞相把资金投向垃圾导演,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能用垃圾创造票房奇迹。用垃圾挣钱,是中国文化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没有哪个投资人会为此感到不安。

⑤大众文化的垃圾效应,根植于艺术趣味的普遍低下。鉴于文革时期的粗鄙化运动,以及平民教育缺乏“美育”环节,大众美感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塑造,以致文化消费者丧失对美的基本感知力。任何一种低端的噱头,如明星绯闻、关于财富的梦想、毫无节制的暴力,都能戳中公众的“美点”,点燃他们的消费激情。这种消费格局又诱导文化工作者,鞭策他们从事垃圾生产,以谋取高额利润。

⑥这场景是对经典文本的最大讽刺。经典美丽而脆弱。在过去,它被文革的烈火所焚毁;在消费时代,它又被大量的泡沫式垃圾所吞没。凭藉所谓的市场份额,垃圾屹立在经典面前,高声嘲笑着它们。这是经典所面对的最大困境。

⑦经典的另一困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张精致而矫饰的面皮。它唯一功能,就是被用来贴在不自信的脸上,令其散发出文化、文艺和文雅的气息。文化制造商洞察了人性的这种弱点,他们制作数千元一套、豪华包装的“经典丛书”,以礼品书的形态进驻私人书房,陈列于黄花梨、红酸枝或鸡翅木的书橱,并因射灯的照射,闪烁着华贵雍容的光辉,说出对主人的无限赞美。书的主人却从不翻阅这些经典。它们被悬置在书架上,成了世界上最沉重的装饰品。

⑧经典何时才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撑,这是我所关切的问题。整容术的程序通常是,从自体胸部截下软肋骨,把它植入颅骨正前方,以提升鼻子的高度和优化它的线条。但经典与人的关联,却要依赖一个完全相反的程序,那就是让表皮不再硬化为面具,而是像面膜一样被皮肤吸收、内化,成为滋养灵魂的主宰。不经过这样的自我塑造,经典就只能是附在脸上的饰品。                                            (有删改)

1.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经典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

3.在当前,如何避免“垃圾效应”的产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