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经典 朱大可 ①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是什么?撇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经典

朱大可

①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是什么?撇开那些关于古典价值的陈词滥调,我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经典就是那种能够扛住时间磨损的钻石文本,它越过纷乱的岁月,保持着自己的微光,像星辰一样,恒久地照耀我们。与此同时,经典并不拒绝空间,但它无意占有广阔的空间,犹如金字塔的尖顶,体量微小,却掌控了空间中最核心的部位,标定了整个金字塔的高度。它的品质也正在这里,它向世人提供了灵魂营造的要素。

②澳大利亚悉尼西区的各个火车站点,曾被中学生流氓所占据,吸毒和斗殴事件频繁发生。警方和铁路管理当局都束手无策。最后一位文化策划师提供了解决方案,他要求在那些犯罪高发的车站,每天24小时播放莫扎特音乐。铁路当局为此购置并安装了相关设备,但人们都对此举的效果深表怀疑。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些问题学生因倾听莫扎特而变得“守法”起来。这个典型案例向我们证明了经典和灵魂的密切关联。

③经典的这种非凡属性,是它获得敬意的理由。在我的阅读史上,经典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如果可能,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应该完全交给经典。可惜我无法做到这点。尽管我保持了足够的警惕,还是会被各种宣传品所蛊惑,它劝诱人们阅读那些包装成经典的垃圾。

④就图书、影视剧、歌舞而言,中国消费市场提供的绝大多数流行文本,都是低俗的劣质品。这种唯独劣质品得以盛行的怪象,我称为“垃圾效应”。在电影圈,这种效应因票房而被显著放大。投资人竞相把资金投向垃圾导演,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能用垃圾创造票房奇迹。用垃圾挣钱,是中国文化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没有哪个投资人会为此感到不安。

⑤大众文化的垃圾效应,根植于艺术趣味的普遍低下。鉴于文革时期的粗鄙化运动,以及平民教育缺乏“美育”环节,大众美感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塑造,以致文化消费者丧失对美的基本感知力。任何一种低端的噱头,如明星绯闻、关于财富的梦想、毫无节制的暴力,都能戳中公众的“美点”,点燃他们的消费激情。这种消费格局又诱导文化工作者,鞭策他们从事垃圾生产,以谋取高额利润。

⑥这场景是对经典文本的最大讽刺。经典美丽而脆弱。在过去,它被文革的烈火所焚毁;在消费时代,它又被大量的泡沫式垃圾所吞没。凭藉所谓的市场份额,垃圾屹立在经典面前,高声嘲笑着它们。这是经典所面对的最大困境。

⑦经典的另一困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张精致而矫饰的面皮。它唯一功能,就是被用来贴在不自信的脸上,令其散发出文化、文艺和文雅的气息。文化制造商洞察了人性的这种弱点,他们制作数千元一套、豪华包装的“经典丛书”,以礼品书的形态进驻私人书房,陈列于黄花梨、红酸枝或鸡翅木的书橱,并因射灯的照射,闪烁着华贵雍容的光辉,说出对主人的无限赞美。书的主人却从不翻阅这些经典。它们被悬置在书架上,成了世界上最沉重的装饰品。

⑧经典何时才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撑,这是我所关切的问题。整容术的程序通常是,从自体胸部截下软肋骨,把它植入颅骨正前方,以提升鼻子的高度和优化它的线条。但经典与人的关联,却要依赖一个完全相反的程序,那就是让表皮不再硬化为面具,而是像面膜一样被皮肤吸收、内化,成为滋养灵魂的主宰。不经过这样的自我塑造,经典就只能是附在脸上的饰品。                                            (有删改)

1.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经典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

3.在当前,如何避免“垃圾效应”的产生?

 

1.第1-2节:阐述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以及经典的非凡属性;第3-7节:阐述经典面临的两个困境;第8节:阐述经典成为人的精神支撑的正确程序。 2.能够扛住时间的打磨,恒久保持精神上的高贵品质;能给世人提供灵魂营造的要素;美丽而脆弱,易被“垃圾”包围;经典对主动接受它的人才产生滋养灵魂的作用。 3.提供平民教育的美育环节,塑造大众美感;(从而)提高文化消费者对美的感知力,增强其辨别力,不为“垃圾”诱惑;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艺术趣味,使他们能抵制高额利润的诱惑,不为赚钱而生产垃圾文化作品。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本题可以概括为,第1-2节:阐述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以及经典的非凡属性;第3-7节:阐述经典面临的两个困境;第8节:阐述经典成为人的精神支撑的正确程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外  婆

李娟

①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通常这一动作会出现在做了错事之后。而她做了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如打碎了糖罐子,就悄悄把碎片扫一扫,剩糖撮一撮,换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然少了半罐子?她就吐吐舌头,笑眯眯地坦白。

②金鱼死后,鱼缸一直空在那里,空了很久。有一天却发现鱼缸有些不对劲儿,似乎缩小了许多,端起来左看右看,没错,是瘦了两三寸。逮住外婆一问,果然,是她老人家打碎后又悄悄去市场买回一个。大约是原样大小的有些贵了,便买了小一号的,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呢。当然,被揭穿后,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

③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

④然后又想到外婆的竹林。

⑤老家不是我的老家,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想到外婆正是在那里的一间老瓦房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就觉得那实在是一个无比温柔之处。老屋前前后后种着重重竹林,我从坡上下来,一走进竹林,就听到外婆在塌了半边的老屋门口和一群乡下女子说笑。她手持长长的竹竿(后来她用这竹竿为我从橘子树上捅下了许多鲜艳的橘子),站在那里大声揶揄其中一个女邻居,好像是在模仿她夫妻俩之间的什么事,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那女人又急又气,抡起巨大的竹扫帚挥打外婆的屁股。我站在半坡竹林里看了一会儿。当外婆和我们一起生活时,我们是否也给过她这样的快乐?那年她八十多岁了,已经离开了我们两年,独自回到乡下的旧居,在仅剩的半间老屋里生活。

⑥我一边大声喊外婆,一边从坡上下来,所有人都回头仰望我来的方向。外婆答应着,意犹未尽地继续数落着那个女人,继续大笑,一边向我迎接过来。我从上往下看到旧屋天井里的青石台阶,看到一根竹管从后山伸向屋檐下的石槽,细细的清泉注满了石槽。世界似乎一开始就如此古老。

⑦从来没想过,离开熟悉的地方会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外婆终究没能老在老家的坟山里。她孤零零地被埋在万里以外的戈壁荒滩中,好像她孤独的、意志坚决的一生仍不曾结束,好像她不得不在死之后还要重新开始一场适应新生活的漫长过程。

⑧之前两天,我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只差了十个钟头。接到噩耗后,我仍然坐在夜班车上继续往家赶,往已经死去了的外婆身边赶。我知道她还在等我。我不能勘破生死,但也能渐渐明白死亡的并不可怕。死亡不是断然的中止,而是对另外一场旅行的试探吧?外婆死前有那么多的强烈的意愿,她挣扎着要活,什么也不愿放弃,挂念着这挂念着那的。然而一旦落气,面容那么安和、轻松。像刚吐完舌头,刚满不在乎地承认了一个错误。

⑨死亡之后那辽阔空旷的安静感,是外婆最后为我所做的事情。以前念小学的时候,很多个清晨我起床一看又是红苕稀饭和酸菜,就赌气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因为我知道,不一会儿,外婆一定会追到学校来给我捎一只滚烫的红糖馅锅盔……那时我都上六年级了,六年级班设在六楼。八十岁的外婆,怀里揣着烫烫的锅盔,从一楼开始慢慢地爬楼梯,在早自习的书声朗朗中,一阶一阶向上,爬啊爬啊,最后终于出现在六楼我的教室门前……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

⑩又想起那次我拎了一只公鸡去乡下看外婆,走过漫长孤独的山路,最后才找到老屋。外婆迎上来对我说:“我很想你,我天天都在想你。”

⑪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校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你常常对我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外婆,现在我才渐渐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虽然我现在还是一团混沌,无可言说,无从解脱。但能想象得到,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1.简要概括文中外婆的特点。

2.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对文章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

3.第⑨段中,“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一句表明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4.探究最后一段中“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 氓》)

(4)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一川烟草,__________,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8)___________,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九首(其八)

秦观

鼓鼙夜战北窗风,霜叶铺阶叠乱红。

一段新愁惊枕上,几声悲雁落云中。

眼前时节看驰马,日下生涯寄断蓬。

弟妹别来劳梦寐,杳无消息过江东。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首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一段新愁”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夫人画竹记

侯方域

曹州余尉,出画竹一轴以示余,曰:“此元管夫人所作也。出自大内,明亡后,游燕市而得之。”呜呼!余闻书画之在大内也,中贵人掌之,玉其椟而金其缄,而犹之以别玺,曰“秘阁之宝”。今出自天子之宫而入尉之手,废兴之故,可以感矣!

然方其在大内也,虽玉椟而金缄,而天子倦万几,或终岁不观。暇则妒宠工媚者各趋而前,书画不能以其落莫争也。虽中贵人掌之,而彼日徒营为酒食,醉饱则斗鸡驯猫,亦不知观。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秘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于世也。方且真伪杂而美恶,不过荣其外而已。尉乃鉴之别之,爱之重之,与天下之有识者更拂拭而赞叹之。故天下之物,有不必荣于天子之宫,而于尉之手者。呜呼!遇合之道,诚难与俗人言也。

尉又云:“今太保宋公,尝见而欲得之。诡辞以岁久剥落,将入吴中求国工装之以献。”时尉方求补官,舍于太保之馆,因遂逡巡以去。其后数见太保,辄问曰:“画固在乎?曾求国工治装乎?”言之而笑。尉终不献,太保亦不更索也。呜呼!尉诚高矣!若太保者不具论,倘亦所谓不贪为宝者乎?

余尝观之,其绢细密有坚致,非近世所能为;竹潇洒神韵,旁有石,历落而远,其为管夫人作无疑。管夫人者,赵文敏之妻也;文敏以宋宗姓仕元,为显官。今所传者,翰墨满天下,岂当时矜重,而求索不获辞耶?抑文敏夫妇,借以写其“彼黍离离”之感耶?何其有闲情而为此也?然当时仕之以显官,矜重其翰墨,而卒使之消遣于艺事,不忧不,夫妇偕老。呜呼!当时之所以待胜国者厚矣。

凡此皆其可记者也,余因为之记。   

(《壮悔堂文集》)

【注】①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明亡后,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

②赵文敏:即赵孟頫。宋代宗室,仕元。博学多闻,书画绝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犹之以别玺,曰“秘阁之宝”        志:作标记

B. 方且真伪杂而美恶                    溷:混淆

C. 于尉之手者                        绌:排斥

D. 不忧不                                戚:悲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夫人所画卷轴,原是宫廷内府的东西,后来流落民间,被余姓尉官发现并珍藏。

B. 珍藏内府的书画,君王没有时间欣赏,那些想欣赏的人更没有机会欣赏,以致它们不被世人所知晓。

C. 宋太保曾想把余尉的卷轴骗到手,余尉始终没有给他。宋太保为此耿耿于怀,见面就嘲笑逼迫余尉。

D. 侯方域从画绢质地、画作神韵等方面判断这幅作品为管夫人真迹,并由此生发感想。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尉方求补官,舍于太保之馆,因遂逡巡以去。

(2)岂当时矜重,而求索不获辞耶?抑文敏夫妇,借以写其“彼黍离离”之感耶?

4.文章结尾交代写作原因是“凡此皆其可记者也”,其中“此”指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可以转向诗歌或是音乐,数字还是会在节奏和音阶里和你碰面。有些学者轻视数量的理论,这是不正确的。

①说这个国家很大毫无意义——到底有多大?

②要想说话有道理,就得用数字来描述。

③二次方程是代数的一部分,代数是用来量化世界的一个智力工具。

④你不能逃避数量的概念。

⑤你无法回避它,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被数量所影响着。

A. ②①③⑤④    B. ②⑤①③④    C. ③⑤②①④    D. ③②⑤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