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20世纪80年代贴着“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先锋的姿态。

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收入了一些旧作,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这样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30年代至80年代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我的大学”,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的形式”,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面对人和人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至于写作,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不上什么“坐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少功在创作上反感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 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要有西方的知识,更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C. 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桥词典》是在《爸爸爸》上产生的,《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

D. 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作为知名作家的身份,针对性强,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设问,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

B.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上个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

C. 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D. 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意,认为写的不够好却获奖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鼓励,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品本身。

E. 韩少功非常低调,说写作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但也有自己的兴趣,如关注精神的“上半部”,关注哲学和美学的远望和老百姓平常的真情实感。

3.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结合文本及现实谈一下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1.C 2.DE 3.“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物写得鲜活丰富。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只有作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入情感,读者才可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认为鲜活丰满了,读者才会从中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是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标签等。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立体的人物。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并分析的能力。C项,“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然后再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本题C项,与原文对照发现选项中“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体特征和筛选文中信息能力。A“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性强,问题直接明了。B强加因果,“上个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只是一种事实。C原文意思是韩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始于情感”和“终于人物”在文本中的意思,以及韩少功在文本中对这句话的解读。然后再结合自己读小说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 ,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层面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是中华文化之心。

B. “三礼”,是“十三经”中重要的经典;而《礼记》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它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后学的集体创作。

C. 《礼记》思想隽永,说理宏通,但并非抽象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它是“三礼”的核心。

D.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范畴,体系相当完备,涉及冠、婚、丧、祭、官制等各个方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诸多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 《礼记》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C.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要勇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创新。

D. 《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 读《礼记》,不仅可学到许多堪为人生准则、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还能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

C. 本文从中华礼仪之邦说起,以中国文化体系结住,中间几段环环相扣。全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极富论证艺术。

D. “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而逐篇细读《礼记》,则能使我们从源头把握庞大中国文化体系。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慈善借助移动互联网由“小众慈善,大众围观”快速进入到“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时代,但人们在热情参与中不时感到与“慈善快乐又利他”的初衷存在差距,对于“互联网+慈善”的现状,人们的思考与应对不尽相同。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以上文字节选自巴金的长篇小说《________》(书名),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人物名)。联系原著,请写出两个最能体现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的四字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环保”标志,请写出外圈环线以内的构图要素(“ZHB”为ZhongGuoHuanBao的缩写,不要求说明)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查看答案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大师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________________。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①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②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

③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

④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

⑤而必须经由我们的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

A. ⑤③①④②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③⑤②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