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馀人,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改陕西。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贼。贼扬言欲降,益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又乘间劫执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馀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馀,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B.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C.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D.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拔”意思相近。

B.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C. “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但各有自己的专项任务:太子太保教武,太子太傅保护其安全。有时也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衔,有衔无职。

D. “乘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也指乘坐驿车或奉命出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轼断案能力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平反,被提拔为四川副使。

B. 王轼为官也有波折。他因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罪被揭发而降职,事情弄清楚后,又恢复原职,改为任职于陕西。

C. 王轼作战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调兵遣将,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作战计划,各路军队都取得胜利。

D. 王轼懂得进退。获得了皇帝的封赏之后,他连续请求退休,最终在武宗即位后,赶上他有病,皇帝答应了他。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2)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馀,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1.C 2.C 3.A 4.(1)年成不好,(王轼向朝廷)请示拨十万两官银作为买粮的费用。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罪,被下属揭发而降职。(“凶”“按”“讦”) (2)(王轼)指挥战争一共五个月,攻破贼人的山寨一千多处,斩杀四千八百多贼人,俘获了一千二百人。(“凡”“破”“有奇”)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了解句子的大意。“便宜”是用来修饰“调”的,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合贵州兵”的是“轼”,所以B项“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不当,排除B项;“合贵州兵”结构和意思完整,“分八道进”承前省略主语,所以在“贵州兵”后停顿,排除D项,选择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C项,“太子太保教武,太子太傅保护其安全”错,两者的职责应该调换过来。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错误,应该是“担任右寺正一职”。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根据字字落实的原则,第一句中“凶”“按”“讦”为得分点,第二句中“凡”“破”“有奇”为得分点。翻译时,可根据语言环境对这些词语的含义进行准确的分析。 参考译文: 王轼,字用敬,是公安县人。天顺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右评事一职,升任右寺正。他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平反,被提拔为四川副使。年成不好,(他向朝廷)请示拨十万两官银作为买粮的费用。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罪,被下属揭发而降职。事情弄清楚之后,又恢复原职,改为任职于陕西。 弘治初年,(王轼)被提升为四川按察使。弘治三年升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操江提督。弘治八年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管南京粮食储备,不 久,被任命为贵州巡抚。第二年被调入京中任大理卿,奉诏与刑部裁定条例公布于天下。 弘治十三年,(王轼)任南京户部尚书一职。不久命他兼任左副都御史,督管贵州军事,讨伐普安贼妇米鲁。当时镇守的宦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同发兵讨伐米鲁,在阿马坡被米鲁打败。都指挥吴远被抓,普安几乎被攻陷。杨友等人请求朝廷派兵增援,于 是(朝廷)就任命王轼。王轼还没有到,而杨友等人派人招降贼人。贼人扬言要投降,却聚集了 更多人围攻普安、安南卫城,阻断了盘江水道,势力越发强大。又趁机劫持杨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 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人都战死了。 王轼到来后,根据形势调集广西等地的官军、土兵八万人,联合贵州的士兵,分八路进攻,派遣退休的都督王通带领一支军队。弘治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攻破六坠寨。贼人逃走,渡过了盘江。都指挥张泰等人渡过盘江追击贼人,指挥刘怀等人于是进 军解安南卫之围,而曹恺、王通和都指挥李政也各自攻破了贼人的营寨。贼人回来攻打平夷卫和大河、扼勒各城堡,都御史陈金带领云南兵抵挡他们。贼人逃回马尾笼寨。官军聚集一起攻打更加激烈,土官凤英等人击杀贼人的首领米鲁,贼人的余党于是被平定了。(王轼)指挥战争一共五个月,攻破贼人的山寨一千多处,斩杀四千八百多贼人,俘获了一千二百人。捷报报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嘉奖犒劳他。召令他回到京城,赏赐非常丰厚,记录功劳,加封他为太子少保。不久,(王轼)改为在南京兵部任职,参与协助机要事务。连续请求退休,没有被允许。武宗即位后,正赶上有病,他再次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赐他乘坐驿站的车回乡。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为襄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内心里燃烧

——李安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近日,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携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来到中国,在整个电影市场掀起热潮。从《卧虎藏龙》《断背山》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在题材和技术上不断自我突破并取得巨大成功,所以不少影迷都对他和他的这部新作充满期待。

记者:您不断挑战自我,让自己完成似乎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您的电影理想吗?

李安:我虽然60多岁了,但还在成长,好像年轻人一样。成长包括我对电影的追求的成长,也包括我对这个世界和人们内心的观察的成长。我也需要活力,甚至需要障碍,因为没有障碍,人就会没有思想,很难保持新鲜度。我很喜欢拍电影,也很喜欢学电影,有人投资让我去学去拍,对我来讲是很大的福分,我也很珍惜学习的机会。每次爬一个高峰,我不仅能学到东西,还能学到谦卑。中国人讲“学然后知不足”,我学到一个东西,找到一个答案,然后又开始探索新的问题,这是我保持活力的方法,就像我们呼吸一样,是本来就在做的事情,无所谓挑战。

记者:所有人都非常关心《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的每秒120帧、4K、3D这些全新技术。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使用这些新技术拍摄的故事长片,作为观众,大家应该做什么心理准备?

李安:我一方面希望大家知道自己会看到什么再进去看,另一方面又觉得大家不要有任何思想准备可能是最好的,把自己过去的观影习惯摆在一旁,才能够很放松地进入新的电影世界去体会。因为电影从诞生时就是展现平面的,现在这个新技术把幕帘打开了,但本质上还是内心的表达。

记者:这部电影选择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和感受?

李安:当初看到原著,觉得非常内在,写的是比利·林恩这个男孩子头脑里一天的思绪,但是不容易被看到,我就决定用新的方式进行表达。人生是一场“秀”,也是一场战斗,也有战斗的伙伴,同伴的心情也很难叙述。我们经历困难的时候更容易看到真相,因为所有的感官都是完全开放的。用我们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有时候有点奇怪,有点喜剧性,也有点讽刺性,以这样的题材拍一部新的电影是非常合适的。

记者:影片给我们一种看到真、善、美的感受。您觉得现在电影技术每秒120帧是不是技术的极限?

李安:现在这部电影不但能从银幕上看出演员的气色,体会到台词和潜台词,对角色的心态、气质和用心也都可以有所体会。我们常说真、善、美,“真”里面也有“善”和“美”。每秒120帧是新的开始,光追求帧数却不会去有针对性地拍,还是不行。怎么把技术的东西做成艺术,商业上怎么发行,最后怎么样改变我们电影文化的生态、电影人的思维习惯、观众的欣赏习惯,这些文化上的事情,都需要一个一个层次做上去。我觉得数码电影是很有潜力的,现在我是写实性的,将来可能抽象性的、轻松浪漫的也可以用这个技术。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人应该如何努力?

李安:中国电影市场一直都有好片子。对中国电影的期待,我还是那句老话,“现在好像是黄金时代,希望大家能够把握住,能够多做点,扎下根”。过去美国市场及其思维方式是主导。现在不管是市场还是文化方面,中国电影不光对自身而且对全世界都有一个新的导向,非常期待它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艺术这行或者娱乐这行,我感觉需要一种燃烧的热情,必须真诚地往内心里面深挖。我们人生中真实的东西,去触摸它,都是挺难受的,要经过美化、艺术化,自己要真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燃烧的热情点亮我们的内心。我之所以喜欢这么近地看人,是因为看清对方就是看清自己,了解人性。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较之前的几部影片在题材和技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在电影市场掀起热潮,令影迷期待。

B.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每秒120帧、4K、3D等全新技术,是电影史上第一部使用这些新技术拍摄的故事长片。

C. 李安认为观众应该摆脱旧的观影习惯,不带有任何思想准备观影,才能很放松地进入新的电影世界去体会,才能获得最好的观影效果。

D. 李安对数码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希望不断改变电影文化的生态、电影人的思维习惯、观众的欣赏习惯,做好每一个环节,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不断挑战自我,让自己完成似乎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李安的电影理想,他能够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创作的活力。

B. 在人们的视角下,世界有时会呈现不同寻常的特性,比如有点奇怪、有点喜剧性或者有点讽刺性。李安认为这恰恰适合拍一部新电影。

C. 每秒120帧的电影技术可以使观众从银幕上看出演员的气色,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能够展现出“真、善、美”的东西。

D. 在李安看来,数码电影的未来很有潜力,不管是写实性的内容,还是抽象性的、轻松浪漫的题材,都可以运用这个技术。

E. 当下的电影市场以及电影文化,都由中国电影来主导,而过去是以美国电影市场和思维方式为主导的。

3.李安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及电影人有什么看法?对李安的观点,你有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鸿德茶庄

李金海

天已放亮,雪还在下个不停。鸿德茶庄的掌柜赵四爷顶着风雪来到了他的店铺。每天这个时辰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喝茶有讲究,做茶的生意,更要讲究个德行和诚信。

赵四爷老远就看到店铺的一角簇着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瞧,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小年轻,半边身子已被雪染白,上身棉袄袖口的棉絮都秃噜出来了,这会儿,年轻人睡着了,那被风吹皴了的脸上,有明显的伤痕。

赵四爷叹口气,把小年轻摇醒。“你是做什么的?”

“蟊贼,也要饭。”小年轻揉揉眼睛,直瞪着赵四爷。

赵四爷仔细打量着小年轻。“脸上……”

小年轻挠挠头。“做事欠点。”

“欠点就对了,不欠你就完了。”赵四爷狠狠地说。

小年轻郑重站起身。赵四爷再次上下打量他。这小年轻中等偏上的个头儿,此时睡眼惺忪,但有几分神采。他弱弱地向赵四爷讨口饭吃,赵四爷却说:“以后就跟我卖茶吧!”

小年轻扑通跪了下来。赵四爷问他叫什么名字。小年轻答:“没名字,爷就给我取个吧!”

赵四爷略一沉吟,说:“就叫大贵吧。”

这是大贵的聪明之处,让四爷给他取个名字。赵四爷阅人颇深,不会看走了眼。眼下,店里正要雇俩伙计,算是就地取材了。此外,他还是个心中有佛的人,见不得有人受苦受难。

大贵在鸿德茶庄待了下来。年轻人一捯饬,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他学东西快,记性好,活络劲儿一点都不缺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绝无二心。

在这条商贾云集的街道上,茶庄有两家,除了鸿德茶庄,街西头还有一家,与鸿德茶庄规模相当,两家茶庄往来较为密切,既是生意上的伙伴,又是竞争的对手。闲暇时,两位掌柜凑到一起,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念叨起国事家事茶事。

赵四爷有一独生女儿,已到了婚嫁的年龄,姑娘长相俊俏,懂事知礼。她有时也到店里来,一来二往,和大贵也就熟了。赵四爷心里有了底。

近来,赵四爷愁容满面。原来,鸿德茶庄有一个固定的大客户,住在二百里开外的一个镇子上,每年,满载货物的大车向镇上跑好多趟。可前些日子换了掌柜后,人家进货的地方就换成街西头那家茶庄了。

大贵安慰四爷:“爷不用愁,生意场上的事说变就变。”

“你懂什么!”四爷嫌大贵多嘴。

十几天后,转向街西头那家的大客户却主动找上门来了,先要一车货,后续的进货就固定在鸿德茶庄了。赵四爷转忧为喜。但他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时,被婉辞谢绝了。

这天,街西头茶庄的一个胖伙计来到了鸿德茶庄,求四爷收留他。

原来,就在前几天,这胖伙计负责去二百里之外的镇上送了一趟货,货物很顺利地交接了,可两天后人家找了过来,原因是一包货物里竟掺了沙土。掌柜和胖伙计当然不认账,交涉无果,来客只好悻悻走人了。就在当天,胖伙计就被掌柜辞退了。

胖伙计说了事情的原因后,又向四爷介绍自己对茶道的精通。

赵四爷沉吟良久,说道:“我不能留你。你看不好自家的货物,照样看不好鸿德茶庄的。”

胖伙计走后,赵四爷把大贵叫了过来:“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

大贵低下了头。

这桩生意的扭转,确是大贵一手策划和操办的。那天,大贵带上一个人,悄悄地跟踪着街西头茶庄送货的大车,天杀黑时,送货人宿在了路边的一家客栈。夜半时分,大贵先把看门的狗给药晕了,然后潜进了停放大车的后院。他们打开缚车的绳索,向一包货物里掺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沙土。

赵四爷长叹一口气:“你比我更会做买卖,但我不能留你了。”

大贵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过来给赵四爷砰砰砰磕了三个响头,站起身,走出了鸿德茶庄。

第三天,当赵四爷知道女儿跟大贵逃走的消息后,他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和悲伤。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赵四爷看来,喝茶和做茶的生意,都要讲究德行和诚信,因此,每天他总是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这是雷打不动的。

B. 大贵聪明、活络,是个难得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忠心耿耿,从后文他给街西头茶庄货里放沙土可以看出。

C. 赵四爷的生意好转之后,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被婉辞谢绝了,这说明街西头茶庄掌柜的嫉妒心很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D. 送走胖伙计后,赵四爷对大贵说“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这里一语双关,表面上在夸赞大贵,实际上告诉大贵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赵四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3.对大贵在街西头茶庄的货中放沙土的行为,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叶 帆

何谓“道统”与“治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言:“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简单来说,“道统”主要指尧、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儒家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体现为政治统治的继承性。历代帝王庙里的一个个天子,皇皇二十四史,都体现出这种“治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然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的挑战,但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基本上属于“天下所极重”的思想。儒家思想自有其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即使是曾对“道统”比较陌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很快就明白“道统”事关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固性。顺治皇帝曰“继道统而新治统”,康熙皇帝更是强调“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

几千年来,一个个封建王朝依据“道统”不断更迭,但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一直传承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治统”。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新治统”,每个封建王朝以前朝覆亡为鉴,不断改进治理之术也是一种“新治统”。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制度,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决定着传统社会的基本面,也使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极为顽固。这种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是如此强大,强大到可以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可以使中国在西方列强接连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分崩离析。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道统”与“治统”的深厚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让我们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了近百年。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真正终结了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有改动)

1.下列对“道统”与“治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道统”与“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道统”主要指儒家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

B. 不管是历代帝王,还是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统治的重中之重,以追求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固性。

C.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在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方面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

D. “道统”与“治统”的深厚积淀使得中国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也很难形成冲破传统的体制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儒家思想的“道统”地位也曾受到挑战,但其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诠释以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使其成为几千年里“天下所极重”的思想。

B. 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新治统”,对前朝治理之术的改进也是“新治统”,但其“新”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C. 从秦朝到元明清,新王朝不断取代旧王朝,但每一朝代的“新治统”都没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而是对其进一步强化。

D.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根深蒂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终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历代帝王庙里的一个个天子和皇皇二十四史,我们可以看到政权更迭下的封建王朝的“治统”是一脉相承的。

B. 顺治皇帝曰“继道统而新治统”,康熙皇帝强调“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都表明历代帝王对“继道统”的重视。

C. 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并没有使中国分崩离析,这和“道统”与“治统”在传统社会基本面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分不开的。

D.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成了历史包袱,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才将这沉重的包袱摆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虽然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泰戈尔)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谁是最可怜的人

刘再复

①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②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

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因为拿他做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

④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定性、编排、驱使的人。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时而被捧杀,时而被扼杀,时而被追杀。

⑤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定忠诚的革命战士。

⑥“文革”后期,孔夫子被打到了谷底,真正是被批倒批臭了。没想到三十年后,孔夫子又是一条好汉,孔老二又变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爷子。他再次成为“摩登圣人”鲁迅语。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他为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所揉捏。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这回则是捧上了天。

⑦孔子被揉捏,首先是权势者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捧或压或打或拉,但大众与知识人也有责任。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时候,把你捧为偶像,不需要你的时候,则把你踩在脚下,一切均以现时利益为转移。既然以利益为准则,那么对于孔夫子,或供奉,或消费,或叩头,或玩玩,全都无关紧要,有用就好。而大众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识人,对孔子并无诚心,名为追随孔子,实则追求功名。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利用即“吃教”,对孔子也是食欲大于敬意。都是用口,讲孔子和吃孔子界限常常分不清楚。总之,孔子虽然重新摩登起来,却仍然很可怜: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时,他被视为“吃人”文化的总代表,现在变成“被吃”文化的总代表。

⑧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孔子有问题,而是说对待孔子有问题,孔子确实是个巨大的思想存在,确实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精神坐标,确实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问题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说,恰恰是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不管是对待孔子还是对待其他大思想家,第一态度应当是尊重,然后才去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这样倒可以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

⑨但愿孔夫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会好一些。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2.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3.结合上文,具体阐释最后一段作者的“愿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