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请以“那熟悉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根据下面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借助锯来加工木材,将其裁制成人们需要的种种规格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体验,不管是人自身的作用力发挥,还是锯条在木材中的运行,总是既有“进”的方向,也存在“退”的姿态。而正是在对这样一种“退”与“进”的深刻把握之中,人们完成了工作,满足了自己生活的需要。

 

那熟悉的声音 有些日子,有些事,即使不去刻意记忆,也会沉淀为脑海中最珍贵的印象。 夜阑如水,静,真的十分静。此时,我正干躺在床上,呆呆地看着天花板默念着“五十七、五十六……离大考还有八小时”。我努力地闭上眼,一次次假想我睡着了,可就是做不到。绝不是紧张,我十分清楚。似乎,在等着什么,仿佛唯有我正等待的东西才可使我安心入眠。我静静等着……终于…… “吧嗒,吧嗒”,脚步声渐近,“吱呀——”门轻轻地打开了。一个身影,探了进来。虽然背对着门,我却依然能感觉到身影的踌躇,似乎正确认我是否睡着。我努力保持不动,以做出“我已沉睡”的样子。空气沉默了几秒,可终究没能逃脱她的眼睛,毕竟她是母亲。 “儿子——,睡不着吗?”“恩……恩——”我轻舒一口气,迟疑地答道。“不用多虑,心平气静,妈相信你,考不好,绝不怪你,只要努力了,定会成功——”耳畔传来熟悉的温和的话语,是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忧虑,仿佛生怕吵搅我似的。 有些许的辗转反侧,我吃惊于我的沉静。曾几何时,那么浮躁、轻率的人儿,如今在这熟悉的声音下竟乖得如同一只小绵羊?也许是大考的紧张让我静心体会这声音,又也许…… 不论为什么,那一连串的话始终令我心潮难平。回首以前,轻狂冷竣的我何时把母亲的话语当作一回事?每每在她骄傲地向亲友夸赞我时,在她对我耐心教导时,在她慈祥地安慰我时,我总是以各种理由将这种爱拒绝在冷峻的心外,留下一个黯然神伤的母亲。 母亲是一座古朴的老屋,却不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新的风景,我们执着地甩开她,信誓旦旦地另辟自己的空间。可当总有一天沉重的铁门从身后无情关上,我们再也无法静心倾听那絮絮温语之时,已为时太晚…… 夜,依然很静,而我却十分庆幸,庆幸身边总有母亲的声音絮绕不止,让我的心灵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母亲是光是天是地更是身边最熟悉的声音…… 【解析】试题分析:①题是命题作文,既有很强的限制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题目。说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在于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们不需要自己取题目,体裁也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在文章中我们只能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说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于“那熟悉的声音” 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我们自己感觉熟悉的声音都可以写。 “那熟悉的声音”既可以是我们所听过的淙淙流水的声音、鸟儿悦耳动听的歌声、风铃悦耳的声响,也可以是蕴含着深情的父母关爱、朋友关心、老师鼓励的话语,还可以是激发我们上进的古人事迹名言等等。 ②题是材料作文,其核心内容是“进”与“退”,考生抓住二者关系立意就可以。立意角度参考: ⑴表面的退未必是真正的退,小退一步可以是为进一大步作准备,轻松地越出一大步也可能是无尽后退的开始。只有真正把握住进退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 ⑵进退之间往往可以成就一段人生,同样也可以使那唾手可得的成功在瞬间灰飞烟灭。这取决于个人在这进退之间所作的取舍。 ⑶处于任何一种情况下,既要做好奋力前行的准备,又要有全身而退的计划,在这一进一退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⑷不要把退当成法宝把进当成教条、退与进的取舍需要深思熟虑、进退的抉择需要一颗平常心 ⑸只退不进是畏缩胆怯,只进不退是有勇无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进退,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⑹要正确看待退和进:要能屈能伸、要学会放弃,要知道满足 ⑺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前进中遇到失败需要我们暂时选择退,然而,前进途中收获辉煌时,暂时的退也不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⑻我赞美革命者的奋勇前进,义无反顾,鄙弃胆小怕事者的唯唯诺诺,退缩不前;但我也佩服退避三舍的英雄风度,排斥一味盲目的急功近利。进与退,只在你的一步之间,能真正把握住进退的人,才能把握住真正的人生。 ⑼进,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理想的高峰,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追求。可当到达一定程度后,你就该停下,认真思索自己的位置,权衡是继续前进,还是短暂休息,还是退一步做更好的打算。只进不退,就是缺乏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正确认识,而往往产生令人遗憾的结局。 ⑽退的三种境界:畏难而退是退缩;知难而退是明智;为进而退是智慧。 ⑾很多时候,“退”并不意味着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失,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退”的时候,人往往变得更清醒,更理智,也更有主见。 点睛:本题为二选一的形式,第一题是命题作文,考生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来思考,如“那熟悉的声音” 是什么?是母亲的声音,父亲的声音,老师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为什么这个声音最熟悉?因为它给了我鼓励、关爱、希望……面对“那熟悉的声音”要怎么办? 努力奋进,向美向善……考生就可以从上述角度中选出一个来立意成文。第二题是材料作文,考生可抓住关键句“而正是在对这样一种‘退’与‘进’的深刻把握之中,人们完成了工作,满足了自己生活的需要”来分析“进”与“退”的关系,立意成文。因为是二选一的形式,考生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来写,以便提高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学校开展“走进西城”系列活动,请你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某一名人故居、博物馆或特色街道等。要求言之有物,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②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乱停乱放、恶意破坏、据为己有等不文明现象。请你写一段文字,倡议大家摒弃对共享单车的不文明行为。要求语言精炼得体,理由充分,有号召力。150字左右。

③学校“微剧社”开展“走进戏剧,绽放青春”第二届戏剧展演活动,请将你喜欢的一幕剧推荐给你的朋友,并表达你对戏剧节活动带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    在         

张晓风(台湾)

①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②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XXX!”“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③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④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其“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已“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⑤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⑥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⑦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⑧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渔民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⑨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⑩《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⑿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我“在”。

B. “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C. 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 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 本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

2.第4 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什么?

3.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

4.倒数第三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 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小题。

【材料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踏青、修禊的风俗反映了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的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 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 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来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是“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

《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1.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材料一)

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材料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材料三)

结论:

 

 

2.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里,“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1.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文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