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里,“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1.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文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1.C 2.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 第二问: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绘的是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的悲愁情绪,所以本文的“清明雨”“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营造的一幅凄迷伤感的艺术画面,只有C项是符合要求的。 点睛:本题解答时需要先依据原文理解材料二所说“清明雨”的意味,然后逐一分析所给诗句营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找出答案。本题中C项出自宋代王禹的《清明节祭诗》,表达了清明节祭奠先人的悲伤,与文中“清明雨”意味相近。A项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诗句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B项出自宋代谌祜《桂舟歌咏(其二十三)》,营造的是一种雨后天晴秋高月明的开阔意境。D项出自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表达的是诗人春天雨中春游的乐趣。由此可知,答案为C项。 2.试题分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三段,作者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南方和北方清明时节的天气情况,得出结论:我国“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这就说明在南方清明降雨很平常,在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的概率。第二问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最后一段,作者从“生理层面”和“心理情面”分别进行了分析,考生稍加整理即可得到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修禊的日子,即春浴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1.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2.材料一最后两段引用的文史资料,证明了什么观点?

3.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

雨惊春清谷天,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1.关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别里科夫是个极其胆小多疑的人,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是怕遭到不幸,但最后他还是不幸地死去了。

B.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行为鬼祟,思想陈旧,是个虚伪守旧的人。

C. 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他害怕新事物的诞生,害怕社会的进步。

D. 别里科夫的惶惑不安其实是他忠实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反动立场和变态体现。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3.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 “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4.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收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查看答案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②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⑤风之积也不厚,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⑥君子生非异也,                      

 

查看答案

指出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劝学》是《荀子》里的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B.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句是说,陶渊明问赴徭役的人路有多远,表现了他急切回家的心情。

C. 《原毁》是唐代散文家兼诗人韩愈针对当时毁弃人才的现象而写的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意在揭示原来的毁谤。

D. 《逍遥游》里提到宋荣子、列子是为了衬出庄子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求其所以为舜者

A. ①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蓝。

②探求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

B. ①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而且它比蓼蓝的颜色更蓝。

②探求舜成为圣人的原因

C. ①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蓝。

②探求舜成为圣人的原因

D. ①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而且它比蓼蓝的颜色更蓝。②探求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

②探求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