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想象与写实 朱光潜 对于想象与写实这个理论上的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想象与写实

朱光潜

对于想象与写实这个理论上的争执不能不提出一谈,因为它不仅有关于写作基本态度上的区别,而且涉及对于文艺本质的认识。

在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风靡一时,它反抗前世纪假古典主义过于崇拜理智的倾向,特提出“情感”与“想象”两大口号。浪漫主义作者坚信文艺必须表现情感,而表现情感必借想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与想象对立的是理智;想象须超过理智,打破形式逻辑与现实的限制,任情感的指使。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文学界起了一个大反动,继起的写实主义咒骂主观的想象情感。写实作家的信条在消极方面是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在积极方面是尽量寻求实际人生经验,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搜集“证据”,写自己知道最清楚的,愈忠实愈好。

如果就文艺本质作无偏无颇的探讨,我们应该知道,凡是真正的文艺作品都必须同时是写实的与想象的。理由很简单,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唯其是旧经验,所以读者可各凭经验去了解;唯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的创造,每个作家的特殊心裁。想象决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都是根据人和现实想象出来的,神鬼都像人一样有四肢五官,能思想能行动,天堂地狱都像现世一样有时间空间和摆布在时空中的事事物物,如宫殿楼阁饮食男女之类。一切艺术的想象都可以作如是观。至于经验——写实派所谓“证据”——本身不能成为艺术,它必须透过作者的头脑,在那里引起一番意匠经营,一番选择与安排,一番想象,然后才能产生作品。人生经验如果要形成艺术作品,必经心灵熔铸。从艺术观点看,这熔铸的功夫比经验还更重要千百倍,因为经验人人都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他的经验成为艺术家。许多只信“证据”而不信“想象”的人为着要产生作品,钻进许多偏僻的角落里讨论实际生活,实际生活算是讨到手了,可作品仍是杳无踪影;这正如许多书蠹读过成千上万的书,自己却无能力写出一本称得上文艺作品的书。

中国文学理论家向来注重“境界”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造境”和“写境”的区别,认为“造境”即“理想”(即“想象”),“写境”即“写实”。文艺的难事在造境,凡是人物性格事变原委等等都要借境界才能显出。境界就是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它的真实性就在于它的融贯整一,它的完美。“完”与“美”是不能分开的,这世界当然要反映人生自然,但是也必须是人生自然经过重新整理。大约文艺家对于人生自然必须经过三种阶段。首先他必须跳进里面生活过,才能透懂其中甘苦;其次他必须跳到外面观照过,才能认清它的形象;经过这样的主观的尝受和客观的玩索以后,最后他必须把自己所得到的印象加以整理,整理之后,生糙的人生自然才变成艺术的融贯整一的境界。写实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一阶段,理想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偏废的。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提“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说“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请概括说明原因。

3.请简要概述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

 

1.①假古典主义:过分崇拜理智。②浪漫主义:借想象表现情感。③写实主义: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注重实际经验。 2.①想象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绝不能不根据经验。②经验经过了加工才能成为艺术品的有用的素材。③有“旧经验”才能让读者各凭经验去了解,而“新综合”展现的是每个作家的才情。 3.首先,指出王国维认为“想象”与“写实”的区别就是“造境”与“写境”的区别。其次,借“造境”之说论述文艺创作就是反映重新整理过的人生自然。(最后,阐述文艺家创作必经历的三个阶段,点明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偏废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找到这三个概念核心含义在文中的相关表述,用最准确的词句来概括。“反抗前世纪假古典主义过于崇拜理智的倾向”直接点明了“假古典主义”的特点是过分崇拜理智。“浪漫主义作者坚信文艺必须表现情感,而表现情感必借想象”是说“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借想象表现情感。“写实作家的信条在消极方面是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在积极方面是尽量寻求实际人生经验,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搜集‘证据’,写自己知道最清楚的,愈忠实愈好”是说“写实主义”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注重实际人生经验。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明确题干的要求,从文本中搜寻有效信息,在搜集到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整合即可。对“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新综合”指的是什么,即通过想象等进行加工。其次要思考“经验”“想象”“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 3.试题分析:首先,指出王国维认为“想象”与“写实”的区别就是“造境”与“写境”的区别。其次,借“造境”之说论述文艺创作就是反映重新整理过的人生自然。(最后,阐述文艺家创作必经历的三个阶段,点明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偏废的。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认真阅读最后一段,从整体上给文段划分层次,然后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中药飘香

杨 忠

①闻着煎药时四溢而出香气弥漫的中药,心又回到儿时多病的日子,回到比汤药更浓烈的亲情氛围之中。

②在我蹒跚学步的那段日子,母亲带我到乡下外公家小住。母亲为外公煎药,冒出香气,当我最近距离地闻到从一只被炉火熏黑的砂锅里散发的草药味时,心里存有一种神秘和敬畏。那药是母亲冒着冬雪走了几十里山路,叩开一家早已打烊了的药铺抓来的。外公病歪歪地喝着母亲连夜煎熬冒着热气的汤药,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也许是母亲的孝心和精神感动了上苍,才有如此神力。从此,我们全家尤其是母亲对中药敬若神灵。外公风烛残年与药锅为伴直到去世,享年89岁。

③我是家中宝贝,病灾不断:小时候出麻疹、痄腮,稍大患肾炎、肝炎,还曾被滚沸的汤药烫伤。因此,外公用过的那个有年头的黑乎乎、脏兮兮的药砂锅,又被母亲找了回来,母亲用清水一洗并念道:“外公保佑小孙孙,那药砂锅熬出来的中药有神力呢。”我的命几乎是泡在“苦水”中熬过来的,能喝水的时候就开始与汤药结缘,那是又令人惧怕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苦味。“良药苦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双关语。虽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对我一定有好处。

④记得我成人之前母亲一直为我煎药。煎药很有讲究。她说:“煎药如同进庙上香,要心诚,不能乱说话,身子也要干净,否则,这药效就不好。药渣更不能随意乱倒,要倒在人气旺的岔路口,让众人把病带走,吃药的人病才能好。”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有时还要换一身干净的衣裳,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倒药渣时更要走好远的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至今仍烙在我心里……

⑤煎药的流程是中国人独有的,从开始懂得中药能治病到今天,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氛围,一样的心情。洗锅,浸药,生炉。下锅有先后之别,火候有文武之分。解表药用“武火”,滋补药用“文火”;矿石、甲壳、兽角类药“先煎”,药引或粉末状药“后下”。久病成医,耳濡目染,我已熟知其道。

⑥多年之后,我读到清代怪杰石成金《传家宝》中“煎药”一节,有这样的句子:“煎药时要老诚人细心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而沸出,亦不可过煎而药枯,火候得宜则药之气味不损,自得速效矣。”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不假他人,其认真劲儿就不难理解了。

⑦而现在父亲、母亲都已不在人世了,中药的香气也渐渐散去。

⑧想起小时候生病的日子,想起母亲为我煎药时的情景,不免黯然神伤。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就像当年我生病时她守着我一样。母亲守旧固执,不愿看西医,执意要吃中药,我为她请了最好的中医。而那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砂锅,经过几次搬家早已不见踪影。母亲很迷信,她说:“外公用了它,病治好了,活得长寿;你用了它,许多病也治好了,如今养得白胖壮实。看来我不行了。”母亲的话很灵验,正如她说的那样,她不久离我们而去。

⑨我时常在想,五味俱全的汤药犹如漫漫人生,也包含生活的滋味。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举起酒杯,醉的是红尘,端着茶杯,泡着的是日月。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也是一种提醒与思考。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肚肠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这是对人更深的益处,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一碗由砂锅倾出的热的苦水,从口腔到胃肠的距离之中,让人从兴奋到镇定,使人想起生命本身。我认为,中药的本质也许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哲学过程。

⑩中药飘香的日子,其实就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1.第①段中说“亲情”比汤药更“浓烈”,文中用了哪几件事表现这种“浓烈”?

2.第④段末尾说“至今仍烙在我心里”,简述“烙”在“我”心里的具体内容。

3.请分析煎药的砂锅在文中的作用。

4.作者在第⑨段中讲了哪些生命和生活的道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日星隐曜,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6)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注】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 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1)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2)“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头,与杖欲捶之,而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沛先折其脚    挝:打

B. 与督军争斗      坐:因……获罪

C. 得去      逸:逃跑

D. 治疾于家,借舍    从:跟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长社县县令。

B. 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 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 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4.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孔子学院”标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志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

B. 图案简洁明快,动感有力,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C. 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汉语、和平等寓意,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

D. 图案整体呈圆形,展现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内敛中蓄势待发的时代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