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中药飘香 杨 忠 ①闻着煎药时四溢而出香气弥漫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中药飘香

杨 忠

①闻着煎药时四溢而出香气弥漫的中药,心又回到儿时多病的日子,回到比汤药更浓烈的亲情氛围之中。

②在我蹒跚学步的那段日子,母亲带我到乡下外公家小住。母亲为外公煎药,冒出香气,当我最近距离地闻到从一只被炉火熏黑的砂锅里散发的草药味时,心里存有一种神秘和敬畏。那药是母亲冒着冬雪走了几十里山路,叩开一家早已打烊了的药铺抓来的。外公病歪歪地喝着母亲连夜煎熬冒着热气的汤药,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也许是母亲的孝心和精神感动了上苍,才有如此神力。从此,我们全家尤其是母亲对中药敬若神灵。外公风烛残年与药锅为伴直到去世,享年89岁。

③我是家中宝贝,病灾不断:小时候出麻疹、痄腮,稍大患肾炎、肝炎,还曾被滚沸的汤药烫伤。因此,外公用过的那个有年头的黑乎乎、脏兮兮的药砂锅,又被母亲找了回来,母亲用清水一洗并念道:“外公保佑小孙孙,那药砂锅熬出来的中药有神力呢。”我的命几乎是泡在“苦水”中熬过来的,能喝水的时候就开始与汤药结缘,那是又令人惧怕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苦味。“良药苦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双关语。虽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对我一定有好处。

④记得我成人之前母亲一直为我煎药。煎药很有讲究。她说:“煎药如同进庙上香,要心诚,不能乱说话,身子也要干净,否则,这药效就不好。药渣更不能随意乱倒,要倒在人气旺的岔路口,让众人把病带走,吃药的人病才能好。”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有时还要换一身干净的衣裳,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倒药渣时更要走好远的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至今仍烙在我心里……

⑤煎药的流程是中国人独有的,从开始懂得中药能治病到今天,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氛围,一样的心情。洗锅,浸药,生炉。下锅有先后之别,火候有文武之分。解表药用“武火”,滋补药用“文火”;矿石、甲壳、兽角类药“先煎”,药引或粉末状药“后下”。久病成医,耳濡目染,我已熟知其道。

⑥多年之后,我读到清代怪杰石成金《传家宝》中“煎药”一节,有这样的句子:“煎药时要老诚人细心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而沸出,亦不可过煎而药枯,火候得宜则药之气味不损,自得速效矣。”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不假他人,其认真劲儿就不难理解了。

⑦而现在父亲、母亲都已不在人世了,中药的香气也渐渐散去。

⑧想起小时候生病的日子,想起母亲为我煎药时的情景,不免黯然神伤。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就像当年我生病时她守着我一样。母亲守旧固执,不愿看西医,执意要吃中药,我为她请了最好的中医。而那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砂锅,经过几次搬家早已不见踪影。母亲很迷信,她说:“外公用了它,病治好了,活得长寿;你用了它,许多病也治好了,如今养得白胖壮实。看来我不行了。”母亲的话很灵验,正如她说的那样,她不久离我们而去。

⑨我时常在想,五味俱全的汤药犹如漫漫人生,也包含生活的滋味。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举起酒杯,醉的是红尘,端着茶杯,泡着的是日月。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也是一种提醒与思考。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肚肠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这是对人更深的益处,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一碗由砂锅倾出的热的苦水,从口腔到胃肠的距离之中,让人从兴奋到镇定,使人想起生命本身。我认为,中药的本质也许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哲学过程。

⑩中药飘香的日子,其实就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1.第①段中说“亲情”比汤药更“浓烈”,文中用了哪几件事表现这种“浓烈”?

2.第④段末尾说“至今仍烙在我心里”,简述“烙”在“我”心里的具体内容。

3.请分析煎药的砂锅在文中的作用。

4.作者在第⑨段中讲了哪些生命和生活的道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①母亲不畏艰难为外公抓药、煎药;②母亲虔诚地为“我”熬药与非常讲究地倒药渣;③“我”为母亲尽心尽力地治病。 2.母亲煎药时的美丽背影,母亲对煎药、倒药渣的讲究,母亲对中药的敬畏之心,母亲对“我”深深的爱,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3.是全文的线索,文中所写几件事都与药砂锅有关,最后两段的议论和抒情也是由用砂锅煎药而引发的;砂锅见证并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写砂锅煎药的神秘,表现了对民俗和中医药文化的敬畏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①生病吃药是生活的常态,药虽苦但可以医病;②人生的苦难历程也是一笔财富;③正确看待生老病死,要懂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要求筛选表现“浓烈”亲情的几件事。阅读全文可知,文中主要讲了母亲和外公之间的亲情、“我”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如母亲为外公抓药、煎药的孝心,母亲为“我”煎药时的虔诚态度以及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的孝心。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至今仍烙在我心里”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④段末尾,前面说“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可见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烙在“我”心里。另外,联系全文分析可知,烙在“我”心里的不只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还有母亲对待中药的虔诚态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文中的砂锅是煎药用的,母亲用砂锅煎药,使外公的病奇迹般好了,而“我”喝了母亲用砂锅煎的药,很多病也好了,因此砂锅见证并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文中多次提到砂锅,这一重要物象可谓贯穿全文,因此是全文的线索。另外,考生还要深层次挖掘砂锅在体现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点睛: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挖掘第⑨段提供的信息。“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 体”是在说药与病的关系;“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肚肠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由苦药能治病联想到苦难对人生的意义;“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是在提醒人们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人要正确地认识健康与病痛,认识生命,懂得生活的道理,让生命有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日星隐曜,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6)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注】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 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1)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2)“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头,与杖欲捶之,而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沛先折其脚    挝:打

B. 与督军争斗      坐:因……获罪

C. 得去      逸:逃跑

D. 治疾于家,借舍    从:跟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长社县县令。

B. 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 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 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4.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孔子学院”标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志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

B. 图案简洁明快,动感有力,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C. 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汉语、和平等寓意,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

D. 图案整体呈圆形,展现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内敛中蓄势待发的时代精神。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斗转星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但江面已远。

①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感慨人生短暂,江山永恒

②如今滩地上已盖满房子

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

④几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抬头北望,远处才见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⑥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A. ③②①④⑥⑤    B. ⑤③②⑥①④

C. ⑥⑤③②①④    D. ⑥②①④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