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简答题(10分) (1)请指出《茶馆》中台词分别出自何人之口。 ①大英帝国的烟,...

简答题(10分)

(1)请指出《茶馆》中台词分别出自何人之口。

①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少吗

②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③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母因向王夫人道:“你回来告诉你老爷,就说我的话,这张家的亲事是作不得的。”

王夫人答应了。……贾母因把刚才的话告诉凤姐。凤姐笑道:“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

“张家的亲事”指的是什么事?贾母与凤姐如何促成“天配的姻缘”?请简述相关情节。

 

①唐铁嘴;;; ②松二爷 ③李三④王利发 第一问:张家提亲,要宝玉入赘。第二问:(情节要点)①贾母认定宝钗是宝玉最合适的配偶人选;②贾母做主让宝玉娶宝钗冲喜;③凤姐使用“掉包计”瞒过宝玉;④使宝玉、宝钗顺利成婚。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名著。《茶馆》里的人物语言特点分析。需要掌握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等。如“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唐铁嘴;“前清的事儿”,松二爷;“改良”“冰凉”,李三;“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王利发。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红楼梦》,“张家的亲事”,主要是指宝玉的事情。促成“天配的姻缘”,主要是贾母和凤姐使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曹操病,华佗欲为其手术,曹操疑华佗为关羽报仇,将华佗下狱。华佗于狱中而死,

最后曹操也不治身亡。

B. 刚刚离开欧也妮后,夏尔脑子里还有她高贵、纯洁的形象,甚至把头几次商业成功

归功于她的祝福与祈祷,并写信向她报喜。

C.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之间并非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与鲨鱼争夺马林

鱼的搏斗中,圣地亚哥对鲨鱼的赞叹,便是明证。

D. 《明天》的结尾处,丧子的单四嫂子希望在梦中与儿子相传,朦朦胧胧地睡去。作

者并不去写她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减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

E. 冯云卿靠放高利贷挣起了一份家产,因投机公债库券,很快就亏折了,但他不承认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粟,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钥于陈隋也。诗至大历高岑王李之徒号为已盛然才情所发偶与境会了不自知其堕者。至“百年强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便是长庆以后手段。

(节选自王世贞《艺苑卮言》)

【注】①权舆:萌芽。  ②橐钥:生发,化育。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诗 至 大 历 高 岑 王 李 之 徒 号 为 已 盛 然 才 情 所 发 偶 与 境 会

了 不 自 知 其 堕 者。

2.文中的“沈宋”是初唐宫廷诗人               (人名)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3.作者在这段话中对文学持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苏轼《老人行》

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

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当然,“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还不广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但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工夫。

④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以学术出版而言,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

⑤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2.第④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第⑤段引用董秀玉先生的话,作用各是什么?

3.第③估提到要“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通读全文,梳理实现“更丰富的内涵”主要策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乡下的冬天远比城市的冬天漫长。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里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里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换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已经演了两场。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里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冰冻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了。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他们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烦躁。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我果真在家里吃掉两个红薯,又烤了一会儿炉子,然后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果然,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我突然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子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声,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声,来自于我那顽劣的喝彩,以及我这个唯一的观众。

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丝的阳光。

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第③段和第12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

3.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

4.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