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苏轼《老人行》

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坚守本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本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本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于谦的本色;“任尔东南西风”是竹的本色,坚守本色,才是最经得起历史与社会考验的,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驻足于这个充斥着金钱、物质的世界,智者常会感到悲哀——本色啊?你在哪里?五光十色的虚伪的外衣,与过于和平的生活让万物之间产生了一层一层并不透明的膜本色,已是凤毛麟角但我们的国家并没有亡,社会还在进步为什么?因为总有人坚持本色,扛起大梁!  牛玉儒,为官一任,为国为民,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自己的岗位,任长霞,刚正不阿,泪为民流,情为民生,命为民捐。还有那山洪到来时,置妻儿于不顾只为民众的乡村干部,车祸发生时,最后出车的导游,瘟疫来袭时,冲向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中,有的身居要职,不辱使命,有的地位平凡,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当这些人站在你面前时,你能否发现其共同点?当然,这就是本色,正是有了这些本色,我们才能感到希望,才能体会到安全感。 当躯体化为尘土,却能留下一份本色在人间,又何憾之有呢?非浮华功名可比。苏轼有着一颗治国安邦的赤心,有着一份为政为民的热情,然而,贬,再贬,又贬!失意的他经受了始料不及的一次又一次打击,而当落魄的他来到黄州之时,在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诗人与清风明月把洒言欢,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正在飞舞的灵魂,他坚守本色,所以他很快乐。  汩罗江畔目行目吟的三闾大夫高呼:本色,是那在世俗人眼中不屑一顾,而自己始终坚守,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一片赤诚之心。阴暗潮湿的牢里,司马迁缓缓低吟:本色是在不堪忍受的屈辱面前,仍以理想为名灯,以天下为己任奋力游向成功彼岸的志向。霓红闪烁的舞台上,刘德华平静的唱道:本色便是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娱乐圈中,坚守高尚的洁操,始终把良心放在第一位的品德。 寒梅没有羡慕春日绽放的牡丹的雍荣华贵,守了自己纯洁的本色,便拥有了冬日淡雅的自己,拥有了世人的仰望。溪流没有羡慕大海的宽阔傲岸,坚守了自己清雅的本色,便在心谷间拥有了清纯的自我,拥有了探索者的青睐。大自然以其亮丽,烂灿的色彩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浅显的哲理;坚守本色,便拥有了自我。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名人的词、文原句,审题立意的关键是弄明白这两则材料的意思。第一则材料是说安于本来的状态,老人尽管头发一年一年变白,但本来面目始终不变,坚守自己的节操。核心含意是保持本色,强调坚守。第二则材料中鲁迅的情感倾向很明显,他没有完全否定润色的好处,但是遗憾润色会使事物失去本来面目,所以这则材料也是在强调要保持本色。 点睛: “本来面目”既可以是纯正的,也可以是阴暗的,根据两则材料作者的情感倾向,这里应该都是在说本来面目是好的、纯正的。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立意为:去除伪饰,保持本色,坚守本心(或节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

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当然,“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还不广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但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工夫。

④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以学术出版而言,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

⑤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2.第④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第⑤段引用董秀玉先生的话,作用各是什么?

3.第③估提到要“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通读全文,梳理实现“更丰富的内涵”主要策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乡下的冬天远比城市的冬天漫长。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里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里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换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已经演了两场。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里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冰冻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了。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他们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烦躁。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我果真在家里吃掉两个红薯,又烤了一会儿炉子,然后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果然,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我突然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子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声,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声,来自于我那顽劣的喝彩,以及我这个唯一的观众。

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丝的阳光。

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第③段和第12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

3.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

4.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逍遥游》)

(2)不抚壮而弃秽兮,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

(3)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4)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

(5)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6)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                              (《劝学》)

(7)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_,有备无患。                   (《左传》)

(8)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                               (《庄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⑴郑虔,即郑广文。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被授水部郎中,称病不就。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⑵樗(chū),落叶乔木,《庄子·人间世》:“散木也,无所可用。”

(1)请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严谴”在颔联中的体现。

(3)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遗王含书

王导

近承大将军困笃绵绵,或云已有不讳,悲怛之情,不能自胜。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去月二十三日,得征北告,刘遐、陶瞻、苏峻等深怀忧虑,不谋同辞。都邑大小及二宫宿卫咸惧有往年之掠,不复保其妻孥,是以圣主发赫斯之命,具如檄旨。近有嘉诏,崇兄八命,望兄奖群贤忠义之心,抑奸细不逞之计,当还武昌,尽力藩任。卒奉来告,乃承与犬羊俱下,虽当逼迫,犹以罔然。兄立身率素,见信明于门宗,年逾耳顺,位极人臣,仲玉、安期亦不足作佳少年,本来门户,良可惜也!

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将终之日,委重安期,安期断乳未几日,又乏时望,便可袭宰相之迹邪?自开辟以来,颇有宰相孺子者不?诸有耳者皆是将禅代意,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人。圣主聪明,德朝野,思与贤哲弘济艰难。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此直钱凤不良之心闻于远近,自知无地,遂唱奸逆。至如邓伯山、周道和恒有好情,往来人士咸皆明之,方欲委任,与共戮力,非徒无虑而已也!

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遂,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执省来告,为兄羞之,且悲且惭。愿速建大计,惟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故是竹素之事,非惟免祸而已。

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导所统六军,石头万五千人,宫内后苑二万人,护军屯金城六千人,刘遐已至,征北昨已济江万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大兵一奋,导以为灼炟也。

(《晋书·王敦传》)

【注】晋代元帝、明帝之间,王敦任大将军,手握重兵,有篡夺之意,时与朝廷发生冲突。后王敦病重,其兄王含带兵攻打朝廷,时王导在朝任司徒,写信劝王含退兵,王含不应。王敦、王含是王导的堂兄。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保其妻孥   妻孥:妻子和儿女

B.德朝野       洽:遍及

C.与共戮力       戮力:并力

D.导虽不       武:武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王敦已经病危,而朝廷也已经下诏任命王含为八命大臣,所以王含不该跟着钱凤等人行奸逆不道之事。

B.王导对王敦将宰相之位传给安期的做法很不认同,理由是安期不堪此任,且擅自传位不合臣子之道。

C.王导认为王含能很容易做到让天下获得安定、国家享有福祉,那就是捉拿钱凤一个人。

D.这封信言辞犀利,从各个方面说明王含发兵攻打朝廷不合道义;晓明利害,论述有据。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

(2)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

(3)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

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导劝王含退兵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