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银翎的使命 许地山 黄先生约我到狮子山麓阴湿的地方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银翎的使命

许地山

  黄先生约我到狮子山麓阴湿的地方去找捕蝇草。

    那时刚过梅雨之期,远处的青山还被烟霞蒸着,唯有几朵山花在我们眼前淡定地看那在溪涧里逆行的鱼儿,鱼儿衔着它们的残瓣。

    我们沿着溪涧走。正在寻找的时候,就看见一朵大白花从上游顺流而下。

    我说:“这时候,哪有偌大的白荷花流着呢?”

    我的朋友说:“你这近视鬼!你准看出那是白荷花么?我看那是……”

    说时迟,来时快,那白的东西已经流到我们跟前了。

    黄先生急忙用采集网拦住水面,那时,我才看出是一只鸽子。他从网里把那死的飞禽取出来,诧异说:“是谁那么不仔细,把人家的传书鸽打死了!”

    他说时,从鸽翼下取出一封长的小信来。

    那信已被水浸透了,我们慢慢把它展开,披在一块石上。

    “我们先看看这是从哪里来的,要寄到哪里去的,然后给它寄去,如何?”我一面说,一面看着,但那上头不但地址没有,甚至上下的款识也没有。

    黄先生说:“我们先看看里头写的是什么,不必讲私德了。”

    我笑着说:“是,没有名字的信就是公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披阅一遍。”

    于是我们一同念着:

    你教昆儿带小鸽银翎、翠翼来,吩咐我,若是它们空着回去,就是我还平安的意思。我恐怕他知道,把这两只小宝贝寄在霞妹那里,谁知道前天她开笼搁饲料的时候,不提防把翠翼放走了!

    嗳,爱者,你看翠翼没有带信回去,定然很安心,以为还平安无事。我也很盼望你常想着我的精神和去年一样。

    不过,现在不能不对你说的,就是过几天人就要把我接去了!我不得不叫你速速来和他们计较。

    你一来,什么事都好办了。因为他们怕的是你和他们讲理。

    嗳,爱者,你见信以后,必得前来,不然,就见我不着,以后只能在累累荒冢中读我的名字了,这不是我不等你,时间不让我等你哟!

    我盼望银翎平平安安地带着它的使命回去。

    我们念完,黄先生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谁能猜呢?反正是不幸的事罢了。现在要紧的,就是怎样处置这封信。我想把它贴在树上,也许有知道这事的人经过这里,可以把它带去。”我摇着头,且轻轻地把信揭起。

    黄先生说:“不如拿到村里去打听一下,或者容易找到一点线索。”

我们商量之下,就另抄一张起来,仍把原信系在鸽翼底下。黄先生用采掘锹子在溪边挖了一个小坑,把鸽子葬在里头,回头为它立了一座小碑,且从水中淘出几块美丽的小石压在墓上。那墓就在山花盛开的地方,我一翻身,就把些花瓣摇下来,也落在这使者的墓上。

(选自《许地山文集》)

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文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书信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3.文章是怎样叙述女主人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评论说,许地山的作品体现了“悲而不伤”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章结尾具体分析。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描写。远处笼着烟雾的青山,近处的山花看着溪涧里游鱼衔着落花残瓣,营造了梅雨时节淡淡哀伤的氛围(如写“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也可) 2.⑴敢于追求婚姻自由。从信中可知,女主人公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对爱情忠贞不渝。 ⑵性情刚烈。女主人公渴望心爱的人来救助她,如果心爱的人不来,她就以死来抗争。 3.文章主要通过飞鸽所传的书信间接叙述女主人公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淡化了故事的悲剧性,情节设置巧妙、新颖;文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正面出场,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文章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结尾却以在山花盛开的地方为信鸽“银翎”修建坟茔这一具有诗情画意的情节来结束全文,将悲剧放在美好的事物中叙述,悲而不伤,激发了读者悲悯与同情心。(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主要是赏析句子所运用的手法,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本题划线的句子是一个写景的句子,由远处的山,到近处的小溪里的鱼儿,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几朵山花在我们眼前淡定地看那在溪涧里逆行的鱼儿”是拟人的手法,营造了梅雨时节淡淡哀伤的氛围。 点睛: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 2.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书信的内容来分析,“嗳,爱者,你见信以后,必得前来,不然,就见我不着,以后只能在累累荒冢中读我的名字了,这不是我不等你,时间不让我等你哟!”可以看出女子性格比较刚烈;信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个人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对爱情忠贞不渝,可见女子是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文章构思方面的特点及其好处。可以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置、主题的表现等角度来分析。本题中女主人的故事主要是通过飞鸽所传的书信间接展现出来的,这样的叙述方式可从淡化了故事的悲剧性,情节设置巧妙、新颖等角度来回答;文中的女主人公也没有正面出场,可从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角度来分析。 4.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许地山作品体现的‘悲而不伤’的人文情怀”,首先要明白“悲而不伤”的含义,“悲而不伤”主要是指故事内容是一个悲剧性的内容,但读完之后却并不令人悲伤。题干要求结合最后一段的来分析,最后一段主要写了在游鱼戏水、山花盛开的地方为信鸽银翎修建坟茔等具有诗情画意的内容,而本文主要叙述了一个包办婚姻的爱情悲剧,作者却通过飞鸽传 书、游鱼戏水、在山花盛开的地方为信鸽银翎修建坟茔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情节来叙述。将悲剧放在美好的事物中叙述,悲而不伤,激发了读者悲悯与同情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高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下列是关于作者对“自然的人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的人化”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分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和广义的“自然  的人化”两种含义。

B. “自然的人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的对人有害或为敌的没有 改造的自然。

C.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作为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D.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美学概念,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没有经人改造的天空、大海、沙漠,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化”。

B. 作者认为,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等等,只能是一种借用。

C. 就自然美这个美学的难题,作者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

D. 作者认为,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不属于哲学美学研究的范畴,它是需要实证的科学问题。

3.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概括说明

 

查看答案

信息化时代,各类广告铺天盖地,而唯有那些有创意有思想的广告能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其中,著名报刊——《南方周末》的广告语就是这样的一则佳作典范。请赏析它的妙处。

“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南方周末》)

 

查看答案

以下划横线的甲、乙、丙三句话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017年,央视主办《朗读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甲〗没有明星大腕,只有来自   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朗读者”,没有声嘶力竭地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朗读。节目开播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甚至催生了一大批“朗读族”。〖乙〗看似普通的朗读为何能登上荧屏并引起强烈的反响?〖丙〗也许是因为它展示了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关注了民族文化——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A.     B.     C.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A. 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时,往往会引发许多联想,浮现许多感慨。其中有英雄的喟叹, 有智者的呼唤,也有文人骚客的歌吟。

B. 针对云南丽江收取古城维护费,社会学专家指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应该被视为准公共产品,政府不能因地方财政困难,就变相向游客收取费用。

C. G20期间,杭州等地区采取关闭污染企业、限制车辆出行等措施,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蓝天白云再现于寻常日子,可见,治理雾霾污染还得靠铁腕手段。

D. 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是怎样一种神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何曾不想解释明白,可是他没有见过鲜荔枝,只好不了了之。

B. 2016年夏天以来,中东、非洲地区持续动荡,造成这一地区哀鸿遍野,他们铤而走险,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前往心中向往的欧洲,形成了欧洲难民危机。

C. 面对韩国逐渐推进“萨德”部署,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萨德”系统监测预警范围远远超出半岛,覆盖中国大片领土。我们不反对韩国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但坚决反对损害中国安全利益。

D.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前线去看一看,你就一定会为子弟兵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