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室友知道我非常喜欢悬疑...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室友知道我非常喜欢悬疑文学,毕业前夕,她送我了一套珍藏版的《福尔摩斯探案

全集》,直到现在我还敝帚自珍

②二胡和唢呐是北方乡村最为悲情的两种乐器,而演奏者又往往是身世坎坷的江湖艺人。一曲下来,演奏者荡气回肠,听曲者悲悲戚戚。

③有的媒体人由于曝光腐败、鞭挞丑恶而背后中枪,这使他们心灰意懒,不愿意再继续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④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⑤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不伸大拇指。

⑥经济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加入WTO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前途无限光明。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④    D. ②⑤⑥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①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②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用在此处,使用对象不当。③心灰意懒:灰心丧气,意态消沉。用在此处正确。④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用在此处正确。⑤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该语境是“姑母”和“老太太”进行争辩,并没有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的意味,故使用不当。⑥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风斗。用在此处正确。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中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该语境是“ 姑母”和“老太太”进行争辩,并没有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的意味,故使用不当。 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章。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来反衬人行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

(3)《诗经·氓》中用水和低洼的湿地比兴,描写任何事物都该有边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两项

A. “梅花落”是汉乐府中二十八横吹曲之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数代一直流传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B. 本诗是杂言诗。我国杂言诗句中字数不定,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C. “问君何独然”句中的“君”,指的是作者;“念其霜中能作花”中“其”,指的是梅花,“念尔零落逐寒风”中“尔”,指的是杂树。

D. “偏为梅咨嗟”句中的“咨嗟”与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句中的“咨嗟”意思相同。

E. “念尔零落逐寒风”与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营构的意境完全相同。

2.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

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

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中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降职之意。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设立,至宋后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 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 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利用智勇过人,承继父亲基因。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曹利用生性勇悍,年少便睿智善辩。

B. 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面对契丹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慷慨陈词,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 曹利用恃功而骄,终无罪而冤死。梗直而仗恃有功的曹利用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也因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

D. 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能智击贼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平定了岭南的骚动;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冕之王——孔子

孔子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政治法典“周礼”已开始动摇,孔子主张对“周礼”应有所“损益”,才能巩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但这一主张在当时政局不稳的鲁国无法实现。公元前517年,孔子便率弟子赴齐国,向齐景公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臣、父、子要名符其实,各按其等级身份行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只有正名才能恢复周礼,维持统治。齐景公很高兴,准备重用孔子,却遭到晏婴的反对。孔子只好又回到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主要从事教育,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他提出的“仁”内涵很广,几乎包含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但主要是“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周礼,维护宗法制的上下尊卑关系是礼;爱护别人,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及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仁。他还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之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把“仁”用作推行“礼”的保证。“礼”规范了“仁”的内容。所以他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视、听、言、动都符合礼,才能做到真正的“仁”。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他当上鲁国的中都宰(首都市长),又晋升为管理工程建设的司空,后又升为管司法工作的司寇。不久,参加了齐景公提议的齐鲁两君夹谷会议。会上,他当场揭穿齐国劫持鲁定公威胁鲁国的阴谋,并迫使齐国退还侵占鲁国的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的奇迹。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仅“闻国政三月”,就使鲁国风俗大变。但由于鲁定公态度渐渐消极,加上齐国的离间,孔子只得率领弟子辞职离开。

孔子离开后,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公元前484年,已68岁的孔子又回到了鲁国,重新从事教育工作。此时,他的教育目标由过去培养弟子参加政治活动,转变为侧重培养弟子做学问的能力。孔子认为,人虽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之分,但应重视“学而知之”,强调知识来源于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肯定一般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只要“自行束修以上”,他都来者不拒。他以学“礼”为主要内容,注重孝悌等道德的训导,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鄙视“学稼”“学圃”等生产劳动。虽然其教育思想是为恢复和保持奴隶主统治,但许多观点是很有价值的。比如:他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主张“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对于学过的东西,要“学而时习之”,才能“温故而知新”;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多闻”“多见”,对有疑问的地方,不要乱解或盲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晚年的孔子主要是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他收集夏、殷、周的文献资料,整理编订出了《诗》《书》《易》《礼》《乐》等文化典籍,并将鲁国史料加以删订,整理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些典籍包含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宗教、哲学、文学、史学、文化制度、社会情况和历史事迹等丰富的内容。在保存史料的同时,系统地表达了儒家的基本观点。

孔子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体系,影响遍及世界,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热衷政治活动,也很有政治才华,但他从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和实践自己的政

治理论主张,并不是仅仅为统治者本人的利益服务,因而总是失败。

B. 孔子创立的教育理论体系虽然很有价值,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恢复和保持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是倒退和反动的,有些主张也是必须批判的,比如鄙视生产劳动。

C. 孔子一生的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弟子们的从政能力;后一时期,教育目标有所改变,以培养学生研究学问的能力为主。

D. 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编订工作,这一工作意义非凡,不仅使我国古代大量的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也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儒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文本讲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重要活动?请概括说明。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又很强调“礼”,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圈在心中的狼

游  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锃亮,削铁如泥。有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只是挥手之间的事情。

男人曾经就被4大1小5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4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嚎一声立刻跑开,却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这后患早迟会找他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却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男人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一只耳朵的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就翻进羊圈和它一起玩儿,还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总可能有一匹狼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冷却。有了羊的存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将来能走出大山。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违愿,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拉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诱导他,鼓励他,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男人再拉,儿子却挣扎不已。儿子哭着说: “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男人强拉不动,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朵的狼,它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再出来时,狼不知去向。男人却感到恐惧,他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

“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

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太肥硕了,一点也不好看。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响学习,还能继续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毫犹豫,动作娴熟而流利,一道白光闪过,活生生的山羊立刻一分为二。喷薄而出的鲜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嘎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尿液也顺着裤腿流了出来。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喝斥道,立刻起身去追。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往回跑来。

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龇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第三段猎人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的情节,不仅表明猎人技艺高超,也充分展现其性格中的残忍;同时,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小说采用设置悬念,一悬到底的办法展开故事。在小说的高潮部分,猎人一直警惕的独耳狼真的出现了——“正怒视着男人”,它的到来是警告。

C.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塑造了猎人的形象,儿子的柔弱温顺成为猎人性格改变的契机,而这也成为父子矛盾的爆发点。

D. 整篇小说脉络清楚,情节紧凑而又张弛有度,情节前后呼应;特别是一些细节如“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细腻精准地刻画了人物心理和性格。

E. 儿子不读书,这让猎人愤而杀羊,实际上是猎人想借此给儿子当头棒喝,是为了告诫和警醒。

2.请结合小说,分析标题“圈在心中的狼”的妙处。

3.小说中“羊”和“狼”既是性格的象征,也是生活理念的象征,请结合父子形象,谈谈你的理解,并谈谈对你现实生活的启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