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圈在心中的狼 游 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圈在心中的狼

游  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锃亮,削铁如泥。有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只是挥手之间的事情。

男人曾经就被4大1小5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4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嚎一声立刻跑开,却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这后患早迟会找他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却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男人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一只耳朵的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就翻进羊圈和它一起玩儿,还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总可能有一匹狼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冷却。有了羊的存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将来能走出大山。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违愿,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拉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诱导他,鼓励他,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男人再拉,儿子却挣扎不已。儿子哭着说: “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男人强拉不动,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朵的狼,它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再出来时,狼不知去向。男人却感到恐惧,他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

“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

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太肥硕了,一点也不好看。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响学习,还能继续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毫犹豫,动作娴熟而流利,一道白光闪过,活生生的山羊立刻一分为二。喷薄而出的鲜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嘎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尿液也顺着裤腿流了出来。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喝斥道,立刻起身去追。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往回跑来。

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龇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第三段猎人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的情节,不仅表明猎人技艺高超,也充分展现其性格中的残忍;同时,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小说采用设置悬念,一悬到底的办法展开故事。在小说的高潮部分,猎人一直警惕的独耳狼真的出现了——“正怒视着男人”,它的到来是警告。

C.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塑造了猎人的形象,儿子的柔弱温顺成为猎人性格改变的契机,而这也成为父子矛盾的爆发点。

D. 整篇小说脉络清楚,情节紧凑而又张弛有度,情节前后呼应;特别是一些细节如“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细腻精准地刻画了人物心理和性格。

E. 儿子不读书,这让猎人愤而杀羊,实际上是猎人想借此给儿子当头棒喝,是为了告诫和警醒。

2.请结合小说,分析标题“圈在心中的狼”的妙处。

3.小说中“羊”和“狼”既是性格的象征,也是生活理念的象征,请结合父子形象,谈谈你的理解,并谈谈对你现实生活的启发。

 

1.ED 2.①语意双关,既指猎人心中担心狼的报复,又象征生活中的危机感,对人们是一种警醒和告诫;也象征猎人性格中的野性。(2分)②情节上,猎人“圈在心中的狼”贯穿始终,使小说情节紧凑,不蔓不枝;③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3.“羊”在小说中集中表现为儿子善良柔弱的性格,追求一种舒适安稳、安于现状,又略显平庸的生活。“狼”集中表现为猎人身上刚性十足,又不失野性的性格。 “狼”象征着另一种生活理念,时刻有危机意识,积极面对生活,进取开拓。现实启发(示例①):我选择“狼”的生活理念,因为在“圈养”“娇养”孩子的今天,导致孩子性格的懦弱和娇气,从个人发展角度,时刻有危机意识,在生活中积极进取,呼唤野性回归是必要的。选择“羊”的生活方式亦可,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小说阅读,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回答时不能脱离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也就是注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故事环境等方面,总体难度不是太大。 1.试题分析:A项“表明猎人技艺高超”说法不准确, B项分析错误,狼的出现有两次,在结尾高潮部分出现的狼是“龇着牙,眼里一片血红”的,它是来复仇的,上文提到的“正怒视着男人”的狼是警告的。C项“儿子的柔弱温顺成为猎人性格改变的契机”错误,猎人的性格改变是以儿子的出生为契机的。 2.试题分析: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从内容上来说,这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既指猎人心中担心狼的报复,又象征生活中的危机感,对人们是一种警醒和告诫;也象征猎人性格中的野性。从结构上来说,“圈在心中的狼”贯穿始终,小说始终围绕标题展开,思路清晰,情节紧凑;另外还可以从效果上分析,答出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等内容,意思对即可。 3.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阐明题干中“‘羊’和‘狼’既是性格的象征,也是生活理念的象征”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现实生活与自己的理解来谈自己的启发,这是一道较为开放的题,只要围绕这句话谈自己的理解,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尽管不能直接摘抄原文词句现成答案,但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阅读材料就凭空臆想,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概括整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 

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

B. 《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

C. 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

D.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B. 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 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D. 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B. 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

C.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D. 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家园,请展开想象,以“我心中的家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②“初心”即赤子之心,是问道求法、向仁至善之心。不管是芸芸众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自勉,还是一个国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宣示,从中都看到了一种赤忱执著。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查看答案

下面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耍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个15字。

研究者发现,受教育程度和睡眠的时间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     ①  ,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花在教育上的时间越多,②    。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知道如何避免痴呆的产生。另外,③     。数据显示,每次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是常人的两倍。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哲学①不注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②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它满足③生活经验的解释,④经验无法说明的现象,⑤诉诸内心的神秘冥证与没有任何科学知识根据的推演,⑥其议论不能不限于空疏妄谈。总之,依科学认知范式,中国哲学欠缺科学所要求的实验、实证这些“科学元素”。

 

A

对于

所以

B

不仅

关于

便

导致

C

至于

因为

D

不仅

至于

因此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