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②眠似听朝鸡早③。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④。

注: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 ②欹(qī,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④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 “建功树名, 出将入相。 ”

1.“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作用。

2.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请简要概括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比喻(借喻), “尘” 喻指世俗的纷扰。拟人(比拟), “春风扫” 予 “春 风” 人的行为。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实际是表现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后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得。 2.上片写隐居之所环境幽雅清静,下片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运能力。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也就是作用,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表面意思是说: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实际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扫”字,赋予春风以人行为,“尘”喻指世俗的纷扰。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实际是表现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后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得。 点睛:赏析句子的方法,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 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该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情感能力。题目是: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请简要概括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第一问简要甘阔词上下篇各自的内容。词的上片,意思是: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词的上片是写景,通过“平岸”“小桥”“千嶂” “一水”“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等意象写词人隐居环境的幽雅清静。下片的写词人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所以下片写词人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第二问: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该词这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作品。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所以本词词人通过对自己隐居环境幽雅清静的描写,以及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 或一日挥干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 “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救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 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 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对曰: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 一日,帝从容问:  “蔡京何如人?  ”  对日:“使京能正其心术, 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颌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敞,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日:“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 “吾府之积若干?  ”  曰: “八干缗。”  蒙叱日: “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 京不知也; 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日:“候蒙亦如是邪? ” 罢知毫州。

宋江寇京东, 蒙上书言: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 帝日: “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 《宋史·侯蒙传》 )

[注]①王恢: 伏击匈奴, 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 日: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 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 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 不若赦江使讨方腊/ 以白赎

B.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 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 不若赦江/ 使讨方腊以自赎

C.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 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 使讨

方腊/ 以白赎

D.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 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 不若赦江/ 使讨方腊以白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 “弱冠” ,20岁才为成年。

B. “进士及第” 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 的称号,即状元、榜眼 、探花。

C. 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抵、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 。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 ”卒”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 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 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 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日: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

(2)至是,帝密谕之。对日: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今人讲传统文化,往往只讲儒家文化;讲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也往往只讲儒家文化价

值体系。固然,儒家文化在漫长的2000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担当着主流文化的重任,主导

着人们的思想与实践。但是,早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就曾演绎过一场历时300 年之久的 “百家争鸣" 文化盛典,儒家只是其中一家。

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可归为二元结构,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 经过近万年的积淀,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

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等代表性的古文化圈。青铜时代,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黄河文化加速发展的 同时,其重心由西往东移,即由岐西、河套一直东移,最后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 轴心之地。长江文化也在三大古文化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湘)楚文化、吴 越文化,而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最近几十年接连不断出土的简帛古 籍,也有力地表达了长江文化轴心区域的文化底气。

两种文化既有相融相长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例如,在文化标志上,黄河文化以 龙为代表,长江文化则以鸟为代表。黄河流域出士的青铜器,多以龙头为饰件,古墓壁画 人物的双目多为圆形 “龙眼”。 长江下游,早在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就有玉鸟遗存;《庄子》首篇《逍遥游》,以寓言形式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 “大鹏展翅” 。由此展示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青铜时代晚期,在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术群体,被后人尊为圣人、 亚圣的孔子、孟子是这一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 “仁义” 。在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 形成了另一个形式松散、思想深邃的学木群体,被后人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庄子是这一 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 “自然”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故事:“泉涸,鱼相与处  于陆,相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是孔子向老子 “语仁义” 时老子给孔  子讲的故事。短短二十三个字,道明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黄河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 “相濡以沫” :当灭顶之灾来临时, 将一线生之希望留给他人,

“仁义” 关怀可谓极至。长江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 “相忘于江湖” :忘掉仁义,毋须关  怀,是因为人人都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里。前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环境,后者是主动 地开拓生存环境。汉武帝看中了 “相濡以沫” 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护既得利益的功能作 用,遂决定  “独尊儒术”  。 “相漓以沫” , 无疑是最最核心之术。矛盾的一方既已占居 了主导地位,矛盾的另一方即 “相忘于江湖” 的思想价值观被边缘化也就成为必然。黄河 文化,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

二十世纪初,长江文化借助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浪潮,拉开了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帷幕。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胡适、鲁迅、瞿秋白等人,皆为长江文化圈中人。新文化运 动,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华丽转身。而儒学因 “与现代化无缘” ,注定了其在新文化 运动中被  “打”  的命运,而长江文化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应运崛起便成为历史的必然。一个 世纪之后的今天,文化重心的现代转移已经完成。主张开拓进取,以个体发展基础上的群 体提升为生存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长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令天,我们并不否认 黄河文化在稳定社会、修养人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龙凤呈样的时代,而非有 凤无龙的局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构建,既是长江文化的呼唤,也是中国新文 化思想价值的核心。

今天的中国文化是昨天的中国文化的延伸,所以我们将昨天的文化称为传统文化;文 化重心的转移只是文化自身的调适与更新,而非外来文化的替换。西方文化激活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潜在的另一方,并赋予了她顺应时代的新形式新生命。中国文化重心的顺利转换 表明,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1.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

A. 今人讲传统文化,只讲儒家文化,讲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也只讲儒家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担当主流文化的重任。

B. 青铜时代,标志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黄河文化加速发展,之后其重心由西往东移,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

C. 儒家文化的发生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两种文化既有相融相长的一面,又各有差异。

D. 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轴心时代,曾演绎过 “百家争鸣” 文化盛典,儒家只是其中一家,儒家思想并不能对人们的思想与实践起主导作用。

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

A. 黄河文化以龙为代表,长江文化以鸟为代表。 《庄子》首篇《道遥游》体现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B. 长江文化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轴心之地。最近几十年接连不断出土的简帛古籍,是长江 文化轴心区域文化底气的有力表达。

C. 孔子、孟子是青铜时代晚期形成的儒家学术群体的思想代表。 “仁义” 是其核心价值观。

D. 黄河文化主张 “相濡以沫” , 长江文化主张 “相忘于江湖” 。 前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环境,后者是主动地开拓生存环境。

3.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

A. 黄河文化从汉武命 “独尊循术” 起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在那一时代,长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被边缘化成为必然。

B. 20 世纪初中国文化完成了重心转移, 长江文化因儒学在新文化运动中被 “打” 而应运崛起。

C. 今天长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而黄河文化在稳定社会、修养人性方面也起积极的作用。

D.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文化自身得以调适与更新,在这过程中西方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少儿美术协会的徽标。请写出主体图形(不包括中英文名称)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近,市场上流行一种离子空气净化器。商家宣传说,这种空气净化器是通过离子化过程产生臭氧,除去房间空气中的颗粒物质,_____。但实际上在提高了臭氧浓度后,_____。这是因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臭氧会成为害人的“烟雾”,而不会像大气中那样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辐射。现有科学证据表明,提高臭氧浓度并不能改善公共空间的空气质量,商家的宣传纯系误导。为此,环境保护机构向市民发出忠告,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