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汇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汇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 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 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 “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E. 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2.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1.AC 2.①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②民工子弟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诉求、呼声)。 3.同意。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不同意。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B.音乐家理解学校的处境,同情这群民工子弟,选项中的“爱”有夸大之嫌;D“表现出科长的尴尬与歉疚”,错误;E:“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不是比喻。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表层含义: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民工子弟们的歌唱;深层含义: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此题表层含义: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民工子弟们的歌唱;深层含义: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 3.试题分析: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属于“急转直下”型结尾,和足以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我们读书的数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然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都有的风景。开会、上课,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为了常态行为,更何况与微信有关的工作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里,盯着微信的时间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打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件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的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让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时间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是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不思,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异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的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步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转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为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广泛传播外,在微信里也是频频被转发。可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这件事就给只专注于微信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面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收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也可以被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尽管说得很慷慨,可连基本的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有说对,但又有谁会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变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成为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就转”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有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中国人民日报》2016 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都有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动。

C.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也成为了常态行为。

D.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收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B. 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B.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 转发微信可以变成很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 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张洁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绵绵土

牛汉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注释】①滹(hū)沱河:水名,发源于山西,流入河北。

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绵绵土”的特点。

2.简要介绍作者家乡关于“绵绵土”的习俗。

3.文章第二段中加点的“伏”能否换成“趴”?请说明理由。

4.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方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内容,写一封介绍信。

2016年3月18日,海城职业中专学生刘芸到学校办公室对老师说:“老师好,我叫刘芸,是2014级商贸专业的学生。根据学校要求,我准备去鸿达外贸公司实习,请您给我写一封介绍信。”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4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愿意。

2016年4月8日上午举行的一场由健力跑俱乐部组织的本市长跑爱好者参加的马拉松比赛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