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绵绵土 牛汉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绵绵土

牛汉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注释】①滹(hū)沱河:水名,发源于山西,流入河北。

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绵绵土”的特点。

2.简要介绍作者家乡关于“绵绵土”的习俗。

3.文章第二段中加点的“伏”能否换成“趴”?请说明理由。

4.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方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细柔,温暖(暖乎乎),干净,金黄、晶亮,厚厚。 2.①人们在婴儿诞生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收集来干净的绵绵土,②把它厚厚地铺在热炕上烘暖。③婴儿在上面出生后,人们用它把婴儿擦洗干净。④婴儿触到温暖的绵绵土,像又回到了母体,安然入睡。 3.不能换。“伏”字表达了“我”见到沙漠时的激动与虔诚之情,“趴”字不能体现这种感情。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诞生时,身上沾着绵绵土的情景,③表达了对绵绵土的赞美(或“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5.①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③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依恋之情。 【解析】选文为散文,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依恋之情。文章的这一中心不难理解。题目分别从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赏析文中精彩句子与段落的角度考查学生阅读散文的水平。设题角度较全,题目难度有梯度,区分度较为明显。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文章第五段开始写“绵绵土”,那里的人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第六段写道“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第七段写道“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第九段有祖母安排“我”的话“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筛选出重要信息。 2.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扣住“习俗”这一关键词思考,答案要点集中在3、4、5段。 3.本题考查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解答本题要从本文的中心来考虑,本文的中心表达作者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一个“伏”字更能表现作者的虔诚之情。 4.本题从修辞的角度考查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本题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是明喻,用这一比喻既表达了生命的喜悦,又表达了对绵绵土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鉴赏重要段落的作用。分析结尾段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与开头有无照应关系,二、对深化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如本段既照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又深化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依恋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内容,写一封介绍信。

2016年3月18日,海城职业中专学生刘芸到学校办公室对老师说:“老师好,我叫刘芸,是2014级商贸专业的学生。根据学校要求,我准备去鸿达外贸公司实习,请您给我写一封介绍信。”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4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愿意。

2016年4月8日上午举行的一场由健力跑俱乐部组织的本市长跑爱好者参加的马拉松比赛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_,余意袅袅,不绝如缕。

(4)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

(5)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_______________,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江河        横渡    B. 声非加也    强,这里指声音洪大

C. 君子非异也    生活    D. 食埃土      向上,名词作状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 蚓无爪牙利    取无禁,用之不竭

B. 蟹六跪二螯    劳苦功高如此

C. 善假物也      且立石其墓之门

D. 至千里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3.下列句子,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句式相同的是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 古之人不余欺也    D.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下列各句,没有论述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找回“工匠精神”

①近两年,“工匠精神”在中国渐成热词,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抑或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这一精神都被看作原动力之一。

②专题片《上海工匠》中有这样一段镜头:1980年,我国国产飞机“运十”的试飞日,年轻的胡双钱第一次看到厂里女工们纷纷化了淡妆,妆等着为试飞成功欢呼雀跃。“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缺失了这样的自豪感与荣誉感?”35年没有出过一个次品的航空手艺人,国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有此一问。而我们都需要思考:工匠精神怎样找回?

③“匠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之语,解答了自己解牛何以神乎其技,更道出了一个工匠追求技艺的价值所在。在笔者看来,发扬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意义,也在于道——价值的构建。

④较之“文以载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谱系里,“技以载道”并非重要组成部分。但那些心系“技以载道”的工匠们,把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成了一种价值观念,也化作了一种生活方式。

⑤然而,曾几何时,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被一些人指为“较真”“不合群”,于是,“一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一类声音时常在你我耳畔响起。

⑥认真了,真的会输?差不多,真的行了?事实上,经常差不多,差得会很多。以手表为代表的瑞士制造,显然不能差;“可以传代”的德国制造,显然差不得。

⑦事实上,目前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缺的恰恰是“不能差”的要求。比如,很多中国游客从日本带回的马桶盖,其实是在中国生产的,只是它们遵循的是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由此看,中国制造不缺能力,在太多的领域,我们缺的只是“最后一厘米”。“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话语,可谓金玉之言。

⑧敬事如仪——敬畏的态度,又岂囿于哪种工作、那类人群?对工作保持敬畏,方可摒弃功利之心、浮躁情绪;对产品保持敬畏,何尝不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对自己创造力的褒奖呢?

1.下列对“最后一厘米”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遵循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B. 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

C. 把产品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

D. 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对自己创造力的褒奖。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 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B. 庖丁的话说出了自己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C. 在中国古代思想谱系里,“文以载道”“技以载道”并重。

D. 我们不论做哪种工作,都需要发扬“敬事如仪”的精神。

3.下列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①段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B. 第⑥段把瑞士制造和德国制造作对比,批评了“差不多”的论调。

C. 第⑥段和第⑧段都用到了反问句式,强调“认真”和“敬事”的意义。

D. 第⑦段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缺少更高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