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一学生回家,见几只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一学生回家,见几只鸡在树下觅食,便抓一把谷子撒去。鸡见了谷子,争抢着,打斗着。他又连接撒了几把谷子。这下,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事地吃起来。奇怪,这些鸡为何前后变化如此之大呢?

“起初你撒了一把谷子,鸡吃不饱,当然会争。后来,你加了几把谷子,鸡见谷子够大家吃个饱,自然就不争了。”父亲说。

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学会知足 常言道,知足常乐,有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一种看似平常却又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达观。又有人说,男儿当自强,应如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似乎又是说人应当不知足。其实,知足与不知足都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 人们都不愿意一生如草芥般沉寂,都希望自己能长成参天大树,这便是与生俱来的不知足。拿破仑有一句流传颇广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的核心就是要不断进取。一代名流征服欧洲的事迹至今仍镌刻在法兰西的凯旋门上。的确,人生不当轻易言知足,进取和一往无前永远是浩如烟海的世界中生命奔腾的主旋律。不知足,才有了辉煌的人生:知足,人类也许至今还停留在洪荒时代。文学家们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不知足;体育健儿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同样是不知足;科学家不断地探究世界的奥秘,更是不知足…… 生命岂能悄然流逝,它应似奔腾的野马,在驰骋中留下一串清晰的足迹。 人们都渴望生如夏花之绚丽,这份渴望就源自生命进化中的不知足。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却是行走在生命的蜀道上,步步如上青天之难。君不见孔丘遍访诸国求政而不得的难堪,孟轲遭遇被君王接见而意见不被采纳的尴尬;君不闻陶潜“误落尘网中,一去叁十年”的愤懑,浔阳楼上的白居易泪湿青衫时的抽泣声。自古以来,多少人生不逢时,比干、屈子、陆贽……但我们更知道李太白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庄周之“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幽默,蒙田之饮酒不为博一醉的清醒。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当我们力所不及时,当我们无路可走时,不妨知足,不妨去尝试享受已有的生活。“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惬意,“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的闲适……凡此种种,虽无生如夏花之绚丽,却也可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岂能无止境地追求,它应在生命的驿站停留片刻,享受生命的惬意。 漫漫人生,沧海一粟,当进取时应进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朝一日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当知足时应知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何必死守一隅呢?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故事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主要对象很明确,就是那几只在树下觅食的鸡;而其中两个人物学生和父亲,在材料中只起陪衬作用,不是主要对象。因此,立意应围绕鸡来确定。 对于材料中的鸡我们先从肯定的角度立意: 鸡见谷子够喂饱自己,就不再去争抢,肯定其这一行为的话,这是一种懂得满足,即知足常乐的精神,知足就不再生贪心。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在这点上,还真不如鸡,你就是给他们再多的“谷子”,再多的财富,他们也不会满足。正是他们心无止境的贪婪,导致人间无止境的争斗和悲剧的一再重演。为此,可以立意为:鸡知足,人也要知足。 再从否定的角度立意: 鸡争抢,是因为谷子不够;鸡见谷子够喂饱自己,就不再去争抢,否定其这一行为的话,这是一种容易满足、小富即安的思想,进一步说是一种贪图安逸、不求上进的表现。为此,可立意为: ①鸡知足,人不能知足。 ②安逸,让人倦怠;有危机感,人才会奋进。③追求上进,永不满足等。联系现实,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危机感,也会失去上进心。 从辩证的角度论述知足与不知足也未尝不可,如: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题,还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立意:抓一把谷子撒去,几只鸡会争抢、打斗;撒几把谷子过去,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事地吃起来。简而言之就是“食少鸡争斗,食多鸡不争”。由鸡及人做一联想,即为物质丰富了,充裕了,人们就不再争抢而相安无事了。这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可立意为:大力发展,尽力丰富,能够消除人间无止境的争斗和悲剧。人只要有口饭吃,什么事都能平安解决,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的“只要中国不产生粮食危机,中国依然能安定的繁荣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名言警句、俗语,请另选一个名言警句或俗语,仿照示例,造一个句子。

【例】古人说:“三思而后行。”确实如此,深思熟虑能够使人作出准确的判断。但在机遇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事事三思只能使你成为竞争中落后的乌龟。

答: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抄袭材料,每句不超过10个字。

材料: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1)             的画竹技法的表达。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2)             。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3)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⑤④③①⑥②    B. ④③①⑤⑥②

C. ⑤③④①②⑥    D. ④①③⑥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总是把目光盯在比赛成绩上,因为有些时候体育成绩的好坏是取决于某些裁判的判决的。

B. 作者还善于通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展示。

C.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D. 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开发区的白主任,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新港的协议。

B. 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需要人们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决不是一挥而就的。

C. 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D. 正所谓,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幸福国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