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抄袭材料,每句不超过10个字。

材料: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1)             的画竹技法的表达。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2)             。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3)         

 

(1)直接取法自然(或环境、生活) (2)在于是否“胸有成竹” (3)构思与技巧相互结合(或既有构思,又有技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与材料中的“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相吻合,故可将(1)概括为直接取法自然;由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可知,(2)可概括为在于是否胸有成竹。由“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可概括(3)为构思精巧和技能巧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⑤④③①⑥②    B. ④③①⑤⑥②

C. ⑤③④①②⑥    D. ④①③⑥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总是把目光盯在比赛成绩上,因为有些时候体育成绩的好坏是取决于某些裁判的判决的。

B. 作者还善于通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展示。

C.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D. 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开发区的白主任,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新港的协议。

B. 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需要人们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决不是一挥而就的。

C. 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D. 正所谓,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幸福国度。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咏怀古迹(其三)》运用拟人手法,借用山水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查看答案

阅读《元日田家》,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 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 “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